鴿子不比車子
版主:NSR-268835
第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鴿子不比車子 作者/連捷(本站經作者同意轉貼文章)
參加河北廊坊鴿展過程中有所感,回來臺灣後,跟好友江先生討論好幾次,關於種鴿平時管理的問題,心中很多想法慢慢落實在文字上,也讓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在河北鴿展中,很多來訪的鴿友知道我只帶10來隻參展,往往發出疑問::怎麼這麼少?當第一次被問到時候,腦海浮起一段想法,就直接說出來。鴿子不比車子,車子大量生產,降低的是成本。鴿子大量生產,降低的是品質。話脫口而出後,自己仔細想想確實是如此,爾後在鴿展中每當有鴿友再問起參展鴿數少的問題,我的開場白就是:鴿子不比車子……
美國大衛可信先生,這位被尊稱為公棚之王,在南非太陽城公棚賽中創下的輝煌紀錄,目前還無人可及,但是他也有過非常慘痛的過度繁殖的經驗,當他從第一批的胡本原棚鴿子身上獲得比賽的成功,接下來就希望會有更多種鴿,,來繁殖更多的選手鴿,期望得到更多的勝利,但是,卻是事與願違,接下來的比賽成績重大挫敗,使大衛深深領悟到,大量的繁殖往往是整各鴿群走向衰敗的命運。痛定思痛後,接者就是淘汰、淘汰、再淘汰,短短兩年內把原先有上千隻的鴿子,縮減到兩百來隻的規模,成功又立刻找上大衛,海外公棚的勝利獎盃一又一次捧在手上,大面額的獎金支票跟微笑露出的白牙一樣閃耀,大衛對於大量繁殖帶來的強力副作用,我想他會牢牢記住的。
鴿子在作育下代時,就是一種複製本身,但是基因的往往有太多的組合,根據長期的觀察,在種鴿本身不健康時,所遺傳給下代的往往都是劣質遺傳,但是除非是高手,能會慧眼挑出自己要的繼承種鴿,往往下代外表並無太大的變化,讓鴿友繼續賦予重任,結果積重難返,同樣的管理同樣的配對,下代表現就慢慢走下坡,等到事態嚴重,已經無法挽回,只好淘汰另外引進鴿子,或是期望引進鴿子來恢復原先的輝煌成績,這種不良的迴圈,會糾纏大部分鴿友所有養鴿的生涯,君不見,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成名越早,成績越突出,往往兩三年後就突然跌落失敗深淵哩,這樣的例子在臺灣屢見不鮮,放諸四海都有相同的例子處處可見。
許多鴿友喜歡引進紀錄鴿,比賽次數越多,羽數越大,成績越亮眼的越好,其實如果以商業的眼光來說,這是正確的,可以做出吸引眼球的廣告,但是以育種的眼光來看,這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在長期的觀察跟統計中,飛出多次入賞的紀錄鴿育種的成績,並未強過其無翔績兄弟姐妹鴿,所育種出的下代,尤其是比賽次數越多,比賽距離越遠,使翔年度越長,這樣的選手鴿所作育的下代品質,越值得擔憂,冠軍配冠軍,做出冠軍子代的例子不少,但是做出很普通的下代,虎父犬子的例子更多,用比賽成績來做育種鴿挑選,似乎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參考資料,但是如果以育種眼光來說,我情願挑選同舍同血統,沒有出賽過的年輕種鴿,尤其是年輕的雌,做育出比自己本身條件更佳的下代機會比老種雌高出很多。
比賽後的鴿子,不論是自家的,還是從外面引回的紀錄鴿,最好是放養一年之後再育種,賽季中的訓練、比賽、裝籠、運送、競翔等等,帶給鴿子的緊迫跟精力耗損,不是一兩各月就能恢復過來,或許外表已經看來雄糾糾、氣昂昂,但是鴿子的內在基本上還沒有恢復,最好是修養一年,完整的換好一次的主羽,如果換羽中,鴿子換主條的順序左右翅膀差異很大,或是不按照順序換羽,根據我們長時間的觀察所得經驗,基本上這只鴿子的下代,就不值得期待了,即使他過去有再輝煌,可以在下次淘汰鴿子中,列入候補名單,許多歐洲引進的鴿子,或是比賽中使用刺激性的藥物,最容易出現換羽異常的現象,當發現這樣的鴿子,就得特別注意育種的表現。
很多鴿友對於種鴿跟選手鴿的照顧,差異很大,選手鴿是小心翼翼,種鴿照顧基本上就像郵差,丟了就走,每天沒花上太多時間去觀察,去作飼料量的調整(筆者種鴿的飼料配方,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只有在量的方面做控制),等到要配對時,就上手摸摸,看看,拉開翅膀確認一下。(我看過很多鴿友檢查翅膀,剛開始我都會很好奇,鴿友們到底在看鴿子翅膀哪些特點。經過長期的觀察後,發現眾說紛紜,百家說法不一。根據我的總結,基本上就是看看翅膀,確定這只鴿子是有長翅膀的,簡單說就是看個心安。目前許多鴿友提出的翅膀理論,但是很容易在比賽中找到反證,太多的反證出現,嚴格來說翅膀的理論就不成立。)
鴿子不比車子,每天的照顧絕對不能輕忽。飼料的供給是定時,早晚各一次餵食的時間要固定;飼料的配方比率要正確,量的控制要隨著鴿子的進食欲望與肌肉狀況作調整;輔助礦物質絕對不能少,儘量多樣的混合;每個星期投予活菌的補充,特別是幼鴿每個星期在水中加入酸劑,可以增強對於疾病的抵抗力;每個月的微量元素的補給………這些小細節的要求,面面俱到的完成,雖然成果不會馬上立竿見影,但是在往後的幼鴿孵化,幼鴿的活力,家飛的情況,外訓的掌控,都會看見效果的,每一個小細節力求做到完美,彙集起來的效果就會超前你的對手許多。
很多鴿友在種鴿導入花費很多,選手鴿的藥物絕不吝嗇,但是在種鴿日常的保養上,就明顯看見落差的照顧。種鴿才是整個鴿舍的根本,引進更好的鴿子是鴿舍的原則,但是保養種鴿在最好的狀態,這是鴿舍的基本要求,如果本末倒置,那不論引進多好的鴿子,不出幾年也將落入虎父犬子的窘態。在臺灣看見很多屹立不搖的頂尖鴿友,他們對種鴿的要求,達到吹毛求疵的境界,對種鴿的日常管理,作到盡善盡美的程度,自然作育出的下代,品質上就是可以超人一等,在比賽中可以更多優勢。這才是專業鴿友的條件之一。
參加河北廊坊鴿展過程中有所感,回來臺灣後,跟好友江先生討論好幾次,關於種鴿平時管理的問題,心中很多想法慢慢落實在文字上,也讓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在河北鴿展中,很多來訪的鴿友知道我只帶10來隻參展,往往發出疑問::怎麼這麼少?當第一次被問到時候,腦海浮起一段想法,就直接說出來。鴿子不比車子,車子大量生產,降低的是成本。鴿子大量生產,降低的是品質。話脫口而出後,自己仔細想想確實是如此,爾後在鴿展中每當有鴿友再問起參展鴿數少的問題,我的開場白就是:鴿子不比車子……
美國大衛可信先生,這位被尊稱為公棚之王,在南非太陽城公棚賽中創下的輝煌紀錄,目前還無人可及,但是他也有過非常慘痛的過度繁殖的經驗,當他從第一批的胡本原棚鴿子身上獲得比賽的成功,接下來就希望會有更多種鴿,,來繁殖更多的選手鴿,期望得到更多的勝利,但是,卻是事與願違,接下來的比賽成績重大挫敗,使大衛深深領悟到,大量的繁殖往往是整各鴿群走向衰敗的命運。痛定思痛後,接者就是淘汰、淘汰、再淘汰,短短兩年內把原先有上千隻的鴿子,縮減到兩百來隻的規模,成功又立刻找上大衛,海外公棚的勝利獎盃一又一次捧在手上,大面額的獎金支票跟微笑露出的白牙一樣閃耀,大衛對於大量繁殖帶來的強力副作用,我想他會牢牢記住的。
鴿子在作育下代時,就是一種複製本身,但是基因的往往有太多的組合,根據長期的觀察,在種鴿本身不健康時,所遺傳給下代的往往都是劣質遺傳,但是除非是高手,能會慧眼挑出自己要的繼承種鴿,往往下代外表並無太大的變化,讓鴿友繼續賦予重任,結果積重難返,同樣的管理同樣的配對,下代表現就慢慢走下坡,等到事態嚴重,已經無法挽回,只好淘汰另外引進鴿子,或是期望引進鴿子來恢復原先的輝煌成績,這種不良的迴圈,會糾纏大部分鴿友所有養鴿的生涯,君不見,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成名越早,成績越突出,往往兩三年後就突然跌落失敗深淵哩,這樣的例子在臺灣屢見不鮮,放諸四海都有相同的例子處處可見。
許多鴿友喜歡引進紀錄鴿,比賽次數越多,羽數越大,成績越亮眼的越好,其實如果以商業的眼光來說,這是正確的,可以做出吸引眼球的廣告,但是以育種的眼光來看,這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在長期的觀察跟統計中,飛出多次入賞的紀錄鴿育種的成績,並未強過其無翔績兄弟姐妹鴿,所育種出的下代,尤其是比賽次數越多,比賽距離越遠,使翔年度越長,這樣的選手鴿所作育的下代品質,越值得擔憂,冠軍配冠軍,做出冠軍子代的例子不少,但是做出很普通的下代,虎父犬子的例子更多,用比賽成績來做育種鴿挑選,似乎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參考資料,但是如果以育種眼光來說,我情願挑選同舍同血統,沒有出賽過的年輕種鴿,尤其是年輕的雌,做育出比自己本身條件更佳的下代機會比老種雌高出很多。
比賽後的鴿子,不論是自家的,還是從外面引回的紀錄鴿,最好是放養一年之後再育種,賽季中的訓練、比賽、裝籠、運送、競翔等等,帶給鴿子的緊迫跟精力耗損,不是一兩各月就能恢復過來,或許外表已經看來雄糾糾、氣昂昂,但是鴿子的內在基本上還沒有恢復,最好是修養一年,完整的換好一次的主羽,如果換羽中,鴿子換主條的順序左右翅膀差異很大,或是不按照順序換羽,根據我們長時間的觀察所得經驗,基本上這只鴿子的下代,就不值得期待了,即使他過去有再輝煌,可以在下次淘汰鴿子中,列入候補名單,許多歐洲引進的鴿子,或是比賽中使用刺激性的藥物,最容易出現換羽異常的現象,當發現這樣的鴿子,就得特別注意育種的表現。
很多鴿友對於種鴿跟選手鴿的照顧,差異很大,選手鴿是小心翼翼,種鴿照顧基本上就像郵差,丟了就走,每天沒花上太多時間去觀察,去作飼料量的調整(筆者種鴿的飼料配方,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只有在量的方面做控制),等到要配對時,就上手摸摸,看看,拉開翅膀確認一下。(我看過很多鴿友檢查翅膀,剛開始我都會很好奇,鴿友們到底在看鴿子翅膀哪些特點。經過長期的觀察後,發現眾說紛紜,百家說法不一。根據我的總結,基本上就是看看翅膀,確定這只鴿子是有長翅膀的,簡單說就是看個心安。目前許多鴿友提出的翅膀理論,但是很容易在比賽中找到反證,太多的反證出現,嚴格來說翅膀的理論就不成立。)
鴿子不比車子,每天的照顧絕對不能輕忽。飼料的供給是定時,早晚各一次餵食的時間要固定;飼料的配方比率要正確,量的控制要隨著鴿子的進食欲望與肌肉狀況作調整;輔助礦物質絕對不能少,儘量多樣的混合;每個星期投予活菌的補充,特別是幼鴿每個星期在水中加入酸劑,可以增強對於疾病的抵抗力;每個月的微量元素的補給………這些小細節的要求,面面俱到的完成,雖然成果不會馬上立竿見影,但是在往後的幼鴿孵化,幼鴿的活力,家飛的情況,外訓的掌控,都會看見效果的,每一個小細節力求做到完美,彙集起來的效果就會超前你的對手許多。
很多鴿友在種鴿導入花費很多,選手鴿的藥物絕不吝嗇,但是在種鴿日常的保養上,就明顯看見落差的照顧。種鴿才是整個鴿舍的根本,引進更好的鴿子是鴿舍的原則,但是保養種鴿在最好的狀態,這是鴿舍的基本要求,如果本末倒置,那不論引進多好的鴿子,不出幾年也將落入虎父犬子的窘態。在臺灣看見很多屹立不搖的頂尖鴿友,他們對種鴿的要求,達到吹毛求疵的境界,對種鴿的日常管理,作到盡善盡美的程度,自然作育出的下代,品質上就是可以超人一等,在比賽中可以更多優勢。這才是專業鴿友的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