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翔績來自良好管理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在我們日常飼養信鴿參與比賽中,假如大部分的信鴿出賽歸巢後,體能恢復得很快,那麼這一鴿群的體能就處於甚佳狀況。然而若是選手鴿群中的鴿子,其狀態大都恢復得很慢,第二天時仍是愁眉苦臉孤立地站在棲木上,就可以確認它們的身體狀態是顯得很差了。
  如果我們的信鴿確實是在後一種狀態下的話,身為訓練者的鴿主,我們就必須把信鴿為什麼不在狀態的真正原因找出來,以便設法進行補救和改善。此時應該做的,就是要先看看它們訓練和狀態的控制調整是否適當。
  假如信鴿於訓練時便顯得疲憊不堪,便需要給它們多加訓練,好讓它們的狀態快速恢復以克服這種厭倦感。因為一旦出賽后,整個形勢都是會改變的,這時信鴿所飛的距離會比訓練時長得多,對它們體能的要求也增加了不少。
  當你發現你的信鴿出賽歸巢後顯得懶洋洋,並且消瘦得像一束羽毛似的模樣時,你就應該用兩至三天的時間來讓鴿子好好休息,從而恢復體能。此時它們需要餵養得再胖一點,才能恢復到巔峰的狀態。在這種狀況下,玉米應該是最佳的飼料,它會比其它的穀物飼料更容易讓它們長胖。
  信鴿於出賽歸巢時,如果外觀顯得消瘦了很多,又呈現無精打采的樣子,就得給它們有較長時間的調節,這樣才能讓它們的狀態在很短期間內恢復過來。假如整群信鴿的外觀都是這個模樣,那麼一定是你在平時訓練中的程序出現了差錯,影響了信鴿在出賽時的狀態。
  國外很多作者都主張只讓幼鴿飛短程的賽事,好保持其體能以應付成長後的翔賽生涯,但美國的鴿友們大都否定了這一個觀念。我們希望及早了解幼鴿的性能,唯一的方法就是給它們施行外放訓​​練,它們的表現可作為我們之後的選擇依據。信鴿在達到一歲鴿齡時,我們就該作出是否該留它在棚內的決定。在關於訓練賽鴿程序的問題中,建議你看看我以下的例子。
  有一年,我訓練一組專為參加季初兩次100哩(1哩為1.06公里)賽事的鴿子。在飛第一次的比賽前,我曾讓它們在出賽地點放飛一次。而在飛第一次比賽后到第二次比賽中間,我又再於同一地點放飛了兩次。結果它們在第二次比賽時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送出的十二羽有十一羽一起飛返,並且其中的一羽還獲得冠軍寶座。在這一次的比賽中,只有一羽其他人的信鴿成績比得上我的這組鴿子。
  在100哩賽事之後,外放訓練的頻度減低下來,每天讓信鴿運動一個小時的時間便足夠了。不過,此時最佳的運動方法還是外放訓練,這可讓它們飛出更好的成績,因為當它們飛回來時便會習慣馬上進入到鴿棚,這跟我們養鴿者平常家飛時站在鴿棚屋頂上揮動旗子以迫使它們飛得更久的方式完全不一樣,因為某些信鴿於鴿棚外面對著不斷揮動的旗幟,會心生恐懼的心理,對進鴿棚反而是產生戒懼的心理——畏懼它們要做過於強迫性的運動。
  上述這些戰將是專為參加那兩次特定的比賽而施以特別的訓練,且在完成這兩次賽事後便休戰了。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如果要讓信鴿參加長程的賽事,就應該以飛長程賽的方式來訓練它們。但困難之處是:通常鴿棚內的信鴿都以相同的方式進行訓練,跟著在第三次賽事進行時,選手鴿們是無法自一種狀態馬上變換至另一種狀態的,這樣接著下去的數星期內也都應無法讓它們進入到最佳的狀態。相信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鴿友整個賽季都飛不好的原因吧!
  另外還要提幾點,一是體態不是信鴿可以成為冠軍鴿的準則,我見到過各種不同體型、顏色的冠軍鴿。曾經參觀一個信鴿的品評比賽,看到被選為冠軍的一羽信鴿,若以體型來評鑑的話,在別的任何美展中都會落選。
  二是一旦信鴿的狀態已經調整好了,但是你還想把它再提升的話,這對鴿友來說是一件極為困難的工作。這時,你應該根據它們未來出賽的距離,同時預測那時的氣候和風向等情況後,再考慮你之後的應付工作。
  (取材自美國賽鴿雜誌,原標題為“要有良好的管理才能飛出出色的翔績” 原著:約翰·羅貝斯特整理提供:台灣李作填廖於芃)
來源:鴻翔賽鴿網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