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情緒迫使賽鴿快速歸巢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我們在十多年的研究過程中,把賽鴿的放飛訓練或競翔運動的過程中的情緒性質進行比較發現,賽鴿在返巢過程中的緊張情緒直接影響競翔運動的效果。研究結果表明,在完全陌生的競翔環境條件下,賽鴿緊張情緒的維量與極性朝著緊張極發展,直接影響著賽鴿的行為動機。如有的賽鴿處於緊張或過度緊張的狀態。它們在短距離的放飛訓練或競翔活動中,表現出快速逃避陌生環境快速歸巢的運動能力,而心理的影響,導致賽鴿大腦的“定向知覺”和“定向思維”功能的紊亂。賽鴿在無法確定歸巢方向的影響下,行為動機受緊張情緒的影響,可能中途尋找躲避的棲息環境,繼而直接影響賽鴿的歸巢速度或者導致不能返巢的結果。由於賽鴿在過度緊張的心理狀態下競翔運動,它們在最初的放飛訓練或短距離競翔活動中,體能物質的劇烈消耗,體能狀態明顯下降。受緊張心理的影響,它們體能恢復的時間明顯延長,直接影響它們再去競翔更遠距離時的返巢速度或者不能歸巢。

研究還發現,賽鴿競翔運動中連續幾次表現出快速歸巢的運動能力,與它們的感情性功能表現出來的激情有關。如我們曾多次觀察到某公棚競翔前十名鴿的表情,以及我們自己實驗鴿歸巢的表情。它們在返回棚舍時的表情並不是處於過度緊張的情緒狀態,而是處於一種“激情”的情緒狀態。有的迅速返回自己的巢盆去替配偶孵蛋,有的到處尋找配偶,還有的拼命與其他鴿打鬥,以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棲架和巢位。

賽鴿競翔運動科學研究證明,賽鴿在異地競翔運動中表現出超常的運動能力,是在情緒激發作用下,充分激發運動機能潛力的過程。有研究者根據賽鴿競翔五百公里、七百公里的分速在達到或超過一千米以上,體重下降程度的研究,證明了賽鴿競翔返巢運動表現、運動機能有潛力激發的特點。由於賽鴿競翔運動表現出由近到遠,反復多次的放飛訓練或競翔比賽的特點,為我們研究賽鴿情緒控制和情緒的激發對競翔運動能力的作用提供了可能。本文將根據賽鴿的情緒特點,從情緒控制與情緒激發的理論研究入手,探討賽鴿情緒控制與情緒激發的具體的操作方法,以便能為賽鴿運動愛好者運用賽鴿競翔實踐,提高賽鴿競翔返巢速度提供參考。

一、賽鴿的情緒理論和情緒特點

在這裡我們首先要了解有關情緒理論,然後根據情緒理論來掌握賽鴿的情緒特點。

1.情緒的產生和作用

情緒是指賽鴿與環境事件之間關係的反應。如賽鴿在它們已經熟悉的生存環境能夠表現出愉快的情緒,而在陌生的異地放飛訓練或異地競翔的環境表現出緊張害怕的情緒。從神經生理基礎來看,情緒的產生是腦的功能,它涉及廣泛的神經生理活動,包括中樞神經系統,軀體神經​​,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從心理上來看,賽鴿情緒的產生與外界環境的條件刺激的性質和強度有關。如賽鴿在熟悉的棚舍環境表現出愉快的情緒,但是一旦在它熟悉的環境中遇特殊聲音的條件刺激,賽鴿同樣會表現出驚恐的情緒。情緒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情緒主要功能上。有研究證明了以下三點主要功能:

其一,情緒是賽鴿適應生存的心理工具。如賽鴿在競翔過程中,歷經千辛萬苦地逃避陌生的競翔環境,義無反顧地回到自己的棚舍,其本質是適應生存的需要。

其二,情緒激發賽鴿心理活動和行為動機。情緒構成一個基本的動機系統。動機在賽鴿競翔活動中起著主導賽鴿行為活動目標的作用。如賽鴿由競翔地放飛後,它們的行為動機一直指向返巢的方向,那麼它們的行為活動可能表現出與歸巢的飛行運動的一致性。如果中途遇到特殊的危險,或者遇到十分惡劣的天氣條件,迫使賽鴿的行為動機尋找躲避的環境,從而影響賽鴿競翔返巢的速度。賽鴿在競翔返巢動機的作用下,受情緒的影響,腎上腺分泌腎上腺激素,激發有機體釋放一種能量。因此賽鴿在競翔過程中表現出高速飛行運動和長時間運動的能力。是它們平時家飛運動不可能表現出來的能力,只有在競翔返巢活動中才有可能出現的。

其三,情緒是賽鴿心理活動的組織者。研究表明,情緒是一個獨立的心理過程,有自己的發生機制和操作規律。如賽鴿情緒維量上的緊張及對“定嚮導航”和運動能力起到促進和瓦解組織的作用。處於應激狀態的情緒時起到協調組織的作用,而處於恐懼、害怕狀態時,對定嚮導航起破壞和瓦解作用。鮑維爾的研究表明,當處在良好的情緒狀態時,更容易把競翔環境條件下與棚舍內外環境條件下的情緒感覺相對化。由此說明,賽鴿在不同環境條件下情緒狀態的感受,是競翔成功與獲得優異賽績的前提條件。

2.賽鴿的情緒特點

根據賽鴿研究結果表明,它們屬於鳥類的一個種屬,其情緒要從兩個方面表現出來。

第一是與它們的視覺情緒有關。有研究表明,由於鳥類的腦、眼結構的原因,成為動物中的“視覺冠軍”。它們的眼睛水晶體曲率的調整能力是所有動物中最強的。它們對環境形成的敏感程度遠比其它的動物強,它們眼中可以展現高於其它動物清晰的彩色景象,其行為活動受視覺情緒的影響。賽鴿出生後的“敏感期”內,對棚舍周圍環境具有“印記”的特點,並且形成牢固的記憶,因此它們對棚舍內外環境表現出嚴格的選擇性。賽鴿在陌生的競翔環境條件刺激下產生的視覺情緒變化,引發它們的返巢動機,激發返巢的行為。

第二是與地磁場變化產生的情緒變化有關。賽鴿具有依靠自身感應地球磁場變化的能力來確定歸巢方向的能力。日本廣島大學名譽教授、前校長原田康夫在研究賽鴿的導航能力時發現,賽鴿內耳壺囊器官內的“耳石”結構含有許多鐵元素,從而證明了“耳石”的磁石結構與賽鴿依靠地球磁場定嚮導航有關。還有研究證明,地震可能導致地球磁場規律的變化,賽鴿在地震來臨之前,地球磁場規律的破壞,憑藉自身對地磁場的感應能力,引起情緒的變化。有研究者發現,地震發生前幾秒鐘,賽鴿離棚飛得無影無踪,而當地震結束後,它們才又回到棚舍,這說明地震產生的地球磁場變化對它們情緒的影響。事實上,賽鴿經過長途運輸到達競翔地放飛後,賽鴿感受地球磁場變化導致情緒的變化。為了逃避陌生環境對心理和生理的影響,它們對棚舍、配偶、孵蛋或育雛的感情性功能驅使,引發它們的返巢動機在能夠判定正確歸巢方向和路線的條件下,能夠激發自身的返巢情緒。

二、賽鴿的情緒控制與激發的手段

賽鴿的情緒產生是環境條件刺激的結果。賽鴿的情緒控制是飼養者根據飼養的環境條件有意識地控制環境條件,達到控制賽鴿情緒的方法。首先,要控制賽鴿的情緒必須要了解賽鴿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賽鴿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主要有如下特點:

第一是對食物和水的需要。這是賽鴿生存的第一需要。有研究表明,經常飽食的賽鴿與經常處於飢餓狀態的賽鴿相比較發現,經常處於飢餓狀態的賽鴿對鴿舍的感情性功能更強烈。因此,通過飼餵量與飼餵時間的控制,在賽鴿飽食之後,有一段時間使賽鴿處於飢餓狀態,是控制賽鴿情緒的感情發展的重要手段。

第二是棚舍環境的情緒內容控制。採取關棚定時放飛的方法,其實質是通過關棚控制賽鴿的行為活動、控制賽鴿的情緒。一般關棚定時放出家飛活動的賽鴿,它們集群環舍家飛訓練的持續時間明顯長於不定時放飛的鴿群。

由於賽鴿屬視覺情緒動物,它們的視覺功能對光的敏感性很高,因此光亮度與賽鴿的情緒功能有關。有研究表明,關棚定時放飛的賽鴿受棚舍內光線的影響,它們的情緒也處於不同的情緒狀態。如棚舍內可供活動的環境光線與室外的光線沒有更大的差別時,賽鴿的情緒活動表現在它們的興奮的情緒狀態。而將關棚定時放飛的棚舍內光線控制在一個相對較暗的條件時,它們行為活動的情緒狀態明顯降低,絕大部分賽鴿都能安靜的在棲架、巢格內休息,它們的情緒處於安靜平穩狀態。賽鴿在較暗的棚舍環境保持安靜、平穩的情緒狀態一段時間後,它們的大腦及中樞神經系統得到充分的休息,體能得到恢復、再將它們放出棚舍外家飛訓練時,賽鴿的情緒處於激活狀態,在積極愉快的情緒狀態下,它們集群飛行的時間明顯延長,活動範圍不斷擴大。許多有經驗的賽鴿高手,就是通過關棚定時放飛和控制棚舍光線的明暗程度,使賽鴿的情緒處於安靜、平穩狀態,以此來激發賽鴿出棚飛翔運動時的情緒。達到環舍家飛訓練的效果。目前,許多賽鴿運動愛好者都採取了關棚定時放飛訓練的方法,並且在競翔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控制鴿舍內的光線明暗程度與關棚定時放飛訓練相結合,從理論和實踐上更能達到​​情緒控制的效果。請鴿友們在運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和探究。

第三是賽鴿雌、雄孵蛋的情緒控制。賽鴿在孵蛋期間一般是雌、雄鴿每天共同輪換至18天左右。經過長期研究表明,優秀的競翔鴿特別關愛正在孵化的蛋。如果飼主試圖用手去取蛋時,它們會用翅膀連續擊打,或者用嘴使勁地啄取蛋的手指。賽鴿在孵蛋期間的情緒表現出安靜平穩的情緒狀態,一般沒有受到特殊的干擾,它們能夠保持數小時平穩的情緒狀態。根據賽鴿競翔過程中“定嚮導航”的知覺原理,賽鴿在競翔過程中情緒狀態(一般指賽鴿最近一段時間的情緒狀態)處於一種安靜平穩的情緒過程時,最有利於賽鴿“定嚮導航”的知覺過程。而過於興奮或過於低落的情緒狀態,都不利於賽鴿作出快速準確的定嚮導航活動。因此有許多賽鴿運動愛好者採取賽鴿孵蛋的情緒控製手段:把正在孵蛋的賽鴿送去競翔,結果獲得了較好的競翔成績。更有一些愛好者發現,當賽鴿經過十五六天左右的情緒自我控制之後,或者蛋中的雛鴿正在破殼時,將孵蛋的賽鴿送去競翔,結果發現它們歸巢的速度更快。這是因為雛鴿即將出殼的條件刺激,促使賽鴿的“感情性功能”發展的結果。賽鴿在這種條件下,它們由競翔地放出後,在“感情性功能”和自身導航系統的共同作用下,使賽鴿逃避陌生環境的行為“動機”始終指向歸巢,從而激發它們的情緒和運動機能潛力的必然結果。

第四是雌、雄鴿分居的情緒控制。這種雌雄分居飼養和家飛訓練的情緒控制方法通常叫“寡居法”。它是由歐洲賽鴿競翔發達國家的賽鴿運動好愛者,經過長期的研究和探索的結果。研究表明,賽鴿是一種具有“感情性功能”的動物,表現出一夫一妻和共同哺餵幼鴿的特點。它們的配偶關係一旦建立就維持終生。這表明,兩者之間遠不只是存在軀體性的關係。有研究者根據賽鴿的“表情”研究發現,久別重逢的配偶表現出高漲的情緒特點,夫妻雙雙展翅遠飛。甚至還發現競翔晚了十幾天回歸的賽鴿,即使是在體能大量消耗的狀態下,與配偶相見時,仍然仍夠激發它們興奮的情緒。我們常見到這樣的現象,由於雄鴿外出競翔,原來哺育幼鴿的巢位被其它鴿子佔有,競翔鴿回歸後,在爭奪巢位的爭鬥中能激發巨大的鬥爭能力,最終奪回巢位,然後與原來的配偶卿卿我我地待在巢裡面。我們通過一些賽鴿出棚競翔回歸的錄像和實驗鴿棚賽鴿競翔回歸時的“表情”研究發現,那回巢速度最快的賽鴿返巢後的情緒狀態並不是處於一種消極逃避競翔環境的緊張狀態,而是處於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它們返巢後除了急需喝水和稍事休息之後,接下來就是尋找配偶的行為。當見到配偶時,那種久別重逢的喜悅情緒可以表現在咕咕的叫聲和相互轉圈的行為當中。正是賽鴿夫妻間的這種感情性功能特點的存在,因此人們採取“寡居”的控製手段,只是在賽季將它們配對,然後再將夫妻雙方分開飼養和訓練,當賽鴿競翔前幾天或者幾小時,讓夫妻雙方聚在一起,或者見上一面,以此來激發賽鴿急於返巢的情緒。還有的是把夫妻雙方在競翔季節分開飼養和訓練,每次放飛訓練之前讓夫妻小聚一點時間,然後送出去競翔訓練。當它們歸巢時能與配偶相見,只是時間很短。然後再將夫妻分開。一直到最後一次競翔前再重複上一次的夫妻小聚或相見的情緒控製手段。目前,根據我們所掌握的“寡居法”的情緒控製手段對賽鴿競翔速度的作用來看,這種方法更能有效激發賽鴿快速歸巢的慾望,但是也很容易導致賽鴿如果當天不能歸巢,第二天以後就沒有鴿子回歸的現象。

第五是集群擠籠的情緒控制。眾所周知,賽鴿競翔前必須經過長途運輸才能到達競翔地。就在這段長途運輸過程中,由於數量不等的賽鴿擁擠在競翔籠內,加上運輸途中各種條件刺激作用,導致賽鴿緊張情緒的發展。研究結果表明,最初那些沒有競翔經驗的賽鴿,那怕最近距離的放飛訓練,受運輸環境條件刺激的影響,導致緊張心理的加劇是影響返巢效果或者延遲歸巢的重要原因。而那些獲得競翔經驗的賽鴿,由於能夠盡快適應競翔籠內集群的運輸環境,繼而表情鎮定,注意力集中。因此,有許多賽鴿高手在幼鴿放飛訓練之前,經常採取集群擠籠的訓練手段,使它們適應這種特殊的環境,學會在籠中維持比較穩定的情緒狀態,以便在到達競翔地放飛後,能夠獲得定嚮導航的最佳情緒狀態。隨著賽鴿在擁擠的籠內適應性增強,學會在籠內取食取水,又能有效地減少在運輸途中體能的消耗。

三、賽鴿情緒控制與激發應注意的問題

許多賽鴿運動愛好者都知道上述情緒控製手段對激發賽鴿情緒的功能和作用。但是,在賽鴿競翔實踐中遇到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有的賽鴿通過情緒控製手段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有的賽鴿則成為情緒控制的犧牲品。究其原因是我們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的深度不夠。我在有關刊物中發現國內外的專家有這麼一種說法,如果他的賽鴿當天不能歸巢的話,以後就沒有希望回來了。這句話雖然簡單,其意義非常深刻。由於賽鴿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採取情緒控制的手段與方法又不相當,因此接下來我們根據上述提出的五種情緒控製手段,探討應該注意的問題。

其一是對食物和水需要的情緒控制應注意的問題。賽鴿飼料和水是它們生存所必須,也是競翔運動能量物質的重要來源。因此飼料和水的情緒控制方法必須保證“體能超量恢復”對營養物的需要。應該以營養價值較高的飼料來飼餵賽鴿。其中另外一點是控制飼料量的問題,我在研究中發現,有的倡導每日一餐製,有的強調每日兩餐製。但都沒有說明飼餵量的標準。我們經過長期的實驗研究 ​​認為,不論一餐製還是兩餐製,必須使賽鴿在獲得飼養營養的基礎上,第二次進食前的中間有一段時間處於飢餓狀態。或者維持一段時間口渴的狀態。當見到飼主餵食餵水時,能見到賽鴿爭先恐後的搶食搶水的行為。

其二是棚舍環境的情緒控制方法應注意的問題。棚舍是賽鴿生活和棲息的環境,採取關棚定時放飛或者調暗棚舍光線,最主要的問題是棚舍的衛生條件。如果只是把賽鴿關在一個鐵網的籠內,白天光線的刺激仍然對賽鴿視覺產生影響,而調整棚舍的光線時又會影響棚舍內空氣的質量。因此維護棚舍良好的衛生狀況,是保證賽鴿健康的主要問題。

其三是賽鴿孵蛋情緒控制應注意的問題。研究發現,賽鴿產蛋前,雄鴿經常表現出連續幾天盯住雌鴿不放的行為,甚至表現出不讓雌鴿正常取食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由雌雄鴿在“頂蛋”期間獲取食物相對較少,加之剛產下蛋所消耗的蛋白質營養(指合成精子和卵子發育所需的蛋白質),賽鴿處於相對疲勞的狀態。因此,應特別注意在產蛋初期賽鴿的機能水平。一般來說,初期的機能水平較低,不宜參加競翔。經過十幾天孵蛋之後,機能水平稍有提高再去競翔為宜。事實上,賽鴿孵蛋期間仍然需要消耗體能。其中體能消耗的程度與孵蛋器官的結構密切相關。飼主應特別注意選擇有助於減少賽鴿“站姿”孵蛋的孵蛋器,這對於降低體能消耗是十分重要的內容。

其四是“寡居”的情緒控制應注意的問題。我們根據賽鴿夫妻分居實驗表明,那些在競翔活動中獲得優異成績的賽鴿,夫妻分開時間達到半年以上,仍然拒絕與其它鴿子配對。我們曾在有關資料中發現,有不少賽鴿被引進到其它地方作為種鴿,並且已經配對和生兒育女,仍有一部分賽鴿捨棄新配偶的棚舍,途徑數百公里乃至千公里返回舊棚,尋找到原來的配偶和巢位。在實際中我們還發現,夫妻雙方被人隔離在兩個棚舍,但中間的鐵網能相互見面。但更多的時間我們能看見其中一隻鴿子或者是夫妻雙雙長時間待在網邊不願意離開,在棚舍內其它賽鴿爭搶食物的條件下也是如此。從賽鴿的“感情性功能”來看,賽鴿在幾百公里乃至千公里的競翔活動中,歷經千辛萬苦回歸故里,其實就是追求與配偶在一起的慾望驅使它們回歸的行為表現。在實驗中我們還發現,很容易使它們適應新棚舍的內外環境,並且開家放飛。甚至在新的生存環境條件下,再去競翔並獲得優異的競翔成績。由此說明了夫妻的“感情性功能”是驅使賽鴿競翔高速回歸的情感因素。也是激發賽鴿運動機能最主要的情緒因素。正因為如此,許多賽鴿運動愛好者採取夫妻分居的情緒控製手段,以此來提高賽鴿競翔返巢的速度。但是,採取“寡居法”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是要真正了解寡居對賽鴿生理和心理的影響。有些賽鴿夫妻分居一段時間,整天處於鳴叫或不思飲食的狀態,導致體能素質明顯下降。這一點顯得很重要,必須引起重視。

第二是寡居賽鴿在競翔前與配偶相見或小聚一段時間,再去競翔所表現出來的快速返巢的運動能力,是在情緒激發的作用下,體能劇烈消耗的過程。因此,在最初的放飛訓練或短距離競翔返巢後,應特別注意體能物質中營養成份的補充。除了根據體能消耗程度補充相應的醣類、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類之外,我們特別強調對礦物質的補充。如鈣元素是大腦神經活動、肌肉收縮運動必不可少的礦物質,賽鴿經過一次長時間的劇烈運動之後,骨骼中儲存的鈣元素被大量消耗。如果不能及時有效補充鈣營養,直接影響賽鴿下一次競翔運動能力。鈣營養的補充還有利於恢復賽鴿的“定嚮導航”器官的功能。有研究證明,賽鴿具有依靠地球磁場定位導航能力,而與地磁導航有關的器官是內耳中的“壺囊”結構,壺囊中的“耳石”具有地球磁場變化的功能。眾所周知,碳酸鈣是壺囊組織的主要物質,根據鈣元素在機體內動態平衡的原理,骨骼中的鈣元素被大量消耗的條件下,壺囊組織的鈣元素也同樣被消耗,繼而導致壺囊組織功能的下降。在這項有關壺囊和耳石的研究中,原田康夫先生還發現“耳石”中的鐵元素,耳石通常也叫做“磁感受器”。賽鴿在競翔返巢活動中能量物質劇烈消耗的過程中,長時間的定嚮導航也必將損耗鐵元素。因此還要特別注重補充鐵、錳、鋅等微量元素,以確保賽鴿繼續競翔更遠的距離時,它們的“定嚮導航”功能得到超過原來水平的恢復。

其五是集群擠籠情緒控制法應注意的問題。我們根據實驗和愛好者集群擠籠訓練的經驗,應該從幼鴿開始進行賽鴿擠籠訓練,以培養牠們在競翔籠內獨自取食慾水的能力,對於促進保持安靜平穩的情緒十分有利。經過有效集群擠籠訓練的賽鴿,能有效降低賽鴿在運輸過程中過於緊張的心理,有效減少緊張心理導致的體能消耗。以下情況不宜採取集群擠籠訓練。如雄鴿在“追蛋”期間、近期失去配偶、孵蛋和育雛或者賽鴿情緒極度興奮或者處於驚恐狀態均不宜採取這種情緒控制的訓練方法。為了提高集群擠籠訓練的效果,開始時可採取一些遮擋措施,減少光線進入,以達到控制情緒的目的。

我們在探討賽鴿情緒控制與激發的過程中,由於理論水平有限,加之實踐經驗不夠豐富,難免出現不足之處,本文提供的觀點和方法,謹供參考學習。

來源:中國信鴿信息網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