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幼鴿防病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中信網

  有位養鴿老人曾經這樣說過:“從雛鴿出殼的一天起,比賽就已經開始了。”這句話是用不著再做解釋的,因為對每個鴿友來說,都有共同的體會。一羽身體素質好的賽鴿,先天的遺傳和後天的飼養幾乎各占一半,而幼鴿的防病對賽鴿起著一個打基礎的作用。“一年之計在於春”,培養一羽好賽鴿,也要從“娃娃”抓起。

  專家們認為,鴿子的抗病和免疫能力,和它出生年齡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根據疾病死亡鴿子的年齡統計得出的結論,3月齡以前的鴿子,處於“死亡高潮期”。從雛鴿出殼以後的30天內,開始的7天,它們從父母雙親那裡吸吮著營養豐富的“鴿乳”,以後的23天,又吞食從雙親嘴裡嘔出來的“食糜”和原糧。這些都是經過最好自然“消毒”的食物,最有效地對抗入侵幼鴿體內的病原體。因此,幼鴿在30天內是極少生病的。在國外的一些鴿舍,就在這一時期內,用注射、針刺、滴鼻等各種方法,完成各類預防疫苗。我們目前已具備這樣的條件,更需要對幼鴿加倍防病。

  幼鴿的防病之一,要注意飲食。許多鴿友是把幼鴿和成鴿混在一起的,剛離娘的幼鴿總是縮在一角,看著成鴿群狼吞虎嚥地飽食後離去。幼鴿們饑腸轆轆地啄食掉在地上的殘食,由於它們的嗅覺功能極差,即使是粘滿糞便的玉米,也照吞不誤,有些內寄生蟲病就是經過這種管道傳染上的。如果誤食一般不潔食物,也會導致酸素囊等消化道疾病,由於幼鴿的抗病能力差,輕則小病,重則導致死亡。方法是對斷奶的幼鴿一定要關籠餵食。你找一個空巢房或籠子,在餵食時把幾隻幼鴿抓在一起,喂水、餵食不受成鴿打擾,等它們水足食飽以後再放出來,喂到它們能和成鴿爭食為止。對幼鴿的喂水一定要手把手地教會它,動物找水喝是它們的本能,但是幼鴿多數是不會找水喝的。有時你會看到幼鴿們用嘴角在飲水器的外面上下啄磨,就不會把嘴角伸進去。有的幼鴿飽食以後,脖子一伸一扭難受地想飲點水潤滑一下喉部。它突然發現地上一小堆水樣性糞便,就張嘴去飲用。殊不知這種水樣性糞便,很可能是帶有病菌的。

  幼鴿的防病之二,要防寒保暖。鴿子是不怕冷的,這裡講的“防寒”,主要是從溫差的角度講的。溫差大,對幼鴿健康是極大的威脅。幼鴿受不住過大的溫差,並不僅是季節變換或棚舍的保溫防暑條件不好,而主要是淋雨,嚴重影響幼鴿的體溫而感染各種疾病,特別是呼吸道疾病。我們稍加注意,就會發現每當下雨的時候,一些在棚外的幼鴿並不像放了學的孩子那樣,急忙地奔回家,或找個躲雨的地方,而是昂頭夾翅任憑雨淋,呆如落湯雞一般。由於長時間淋雨,體溫驟然下降,引起呼吸道感染,先是噴嚏、咳嗽,食欲減退,體內熱量入不敷出,抗病力減弱,引起各種疾病。另一種淋雨是當幼鴿已經開家,跟著成鴿環舍家飛,突然大雨傾盆,幼鴿進不了棚,長時間淋雨,同樣造成上述情景。要避免幼鴿淋雨是比較容易做到的,為了幼鴿的健康,下雨時一定要把幼鴿從露天趕進棚,不要用淋雨去替代洗澡。有些鴿友為使鴿群在雨中鍛煉,將來對比賽有利。即使真有道理,也不要把幼鴿趕出去家飛。

  幼鴿防病之三,要防止傳染鴿痘。相比較來說,這是最難預防的。最好的方法是注射鴿痘疫苗,這對多數鴿友來說,不是太難的。鴿痘的傳染源主要是蚊蟲,所以在秋季幼鴿和雛鴿都會患鴿痘病。鴿痘對成鴿來說,不會構成威脅,一是不易傳染,二是不會致命。預防的辦法只有清潔衛生、滅蚊以及隔離病鴿。所有這些,收效甚微。所以要重視對發病幼鴿的治療,用鑷子剔除鴿痘,塗上碘酒或鹽水,再塞食一片四環素一類的抗生素,連續一兩次即愈。

  幼鴿防病之四,注意外傷。幼鴿是最容易得外傷的,特別是第一次換羽將要結束,全身羽毛豐滿,頭上留有幾根黃毛,也就是“黃毛未褪,乳臭未乾”之時。此時的親鴿已發情,很少去暖它們,它們就會在巢格裡走動,有時跳到地上。等到你發現時,幼鴿的頭頂開花,皮破血流。再一種頭破並不是幼鴿貪玩造成的,那是它們的父親在放路中未返,或是遇到意外損失,加上你鴿棚過於擁擠,那幾個為爭奪地盤的公鴿,突然闖進來。單羽母鴿往往敵不過入侵者而逃離,這下幼鴿就遭殃了。再一種情況也會發生,有一次我早晨打掃鴿棚時,把2只不到20日齡的幼鴿的草巢放錯了一個巢格,看到這對幼鴿頭破血流時才恍然大悟。避免這類外傷都是無師自通的,只要勤觀察、早發現,就不難解決。一羽好血統的幼鴿,如果被啄破頭皮,發生腦震盪或造成低能等,你是不知道的。在訓放第一站就失落了,你還當是先天的原因哩。

  處傷的另一種就是談過的撕皮、折股。鴿棚上空有電線,撞上去的都是那些剛會飛的幼鴿,晚上發現它的胸部或背部撕去一塊,還當是鷹隼抓的它。要把電線換個方向或訓練不去撞電線,都是不可能的,只有把鴿棚的出口改換方向,避開正面的電線就不礙事了。再就是鴿棚裡如有伸出牆壁的鐵釘之類的東西,幼鴿在上躥下跳時也會掛上去。一旦發現上述外傷時,首先是擦紅汞消毒,再喂一片抗生素,都是防止發炎的,然後看傷勢輕重,破皮一公分以上的,無論是哪個部位都要縫針。傷勢過重,特別是頭部,留著也無多大用處。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