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長知識:賽鴿腸道之大腸桿菌病
版主:NSR-268835
第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鴿事百科
什麼是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是人和動物包括禽類腸管的常在菌。一般在每克腸內容中約有70-100萬個大腸桿菌存在,通常不足以引起動物發病。只有在機體感染其它病原微生物或有應激因素存在,機體低抗力下降時才有可能併發或誘發大腸桿菌病的發生,信鴿亦然。
病原
鴿子的大腸桿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腸桿菌的某些致病菌株引起的一種細菌性疾病。大腸桿菌屬革蘭氏陰性,具有非抗酸性和染色均一,不形成芽胞的桿菌。其大小通常為2-3×0.6μm,許多菌株能運動,有周身鞭毛。本菌對外界的抵抗力一般,常用消毒劑對本菌都有殺滅作用。
大多數是在正常條件下不致病的共棲菌,但特定條件下,如移位元侵入腸外組織或器官可致腸桿菌病;但也有極少數是病原性大腸桿菌。
流行特點
各種年齡段鴿均可感染,其中以乳鴿和童鴿發病較為嚴重,可引起大量死亡。成鴿多為散發和零星死亡。本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在冬末春初發病稍多。一般講鴿的大腸桿菌病原發病例較少,多為繼發或併發感染。如鴿患禽I型副粘病毒A/PMV-1,鴿支原體等使經呼吸道感染的大腸桿菌具有更高的易感性;再如鴿受到黴菌毒素及沙門氏菌的侵害使機體防禦系統遭受破壞;黴菌同時能夠引起免疫抑制、降低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引起肝、腎病變和腸道粘膜病變使外原性大腸桿菌乘虛而入,內原性大腸桿菌大量繁殖,經血液擴散到機體各個組織器官,引發各種類型大腸桿菌病的發生。
另外,管理不善,衛生狀況不良,營養失衡以及其它應激因素都可導致本病。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大腸桿菌病是一個條件性疾病,各種不利於機體健康的因素都能促使本病的發生與流行。
傳播途徑
大腸桿菌既可以垂直傳播也能平行感染,其途徑有:一是種鴿(父母鴿)帶菌,將病原體垂直傳給下一代雛鴿;二是種蛋被大腸桿菌所污染或在孵化期間大腸桿菌經蛋孔侵入蛋的內部;三是接觸傳染,可通過鴿的相互接吻、集鴿;或經污染的飼糧、飲水、墊料、排泄物及塵埃(鴿舍灰塵每克含大腸桿菌10萬個或更多)等。經呼吸道、消化道、泄殖腔及皮膚創傷途徑侵入體內。
臨診症狀與病變
因菌株、數量、鴿的體質、年齡及侵害部位的不同,臨診表現有所不同。通常臨診表現多為腹瀉、乾瘦。腸毒血症或腸道外局部感染可引起氣囊炎、眼炎、腹腔炎等多種炎症。少數呈敗血症一般可引起鴿的心胞炎,肝周炎。
診斷
初步診斷可根據上述症狀及臟器有纖維素性滲出物。確診就目前而言,鴿患本病還沒有經典臨診症狀和病理變化,同時也極易與其它病原體引起的疾病相混淆,因此必須進行病原菌的分離和鑒定。必要時可進行血清學鑒定,方能對本病做出確診。
防治
預防:
1、加強信鴿飼養管理,控制飼養密度,適時通風換氣,降低鴿舍有害氣體,稀釋病原菌濃度,防止呼吸系統疾病發生。
2、保持鴿舍清潔,搞好環境衛生,注意飲水器、食槽、巢盆清潔,加強生物安全措施。
3、科學調配飼糧,保持腸道菌群平衡,尤其注意童鴿的飼糧調配和優勢菌群的建立,勿用發黴變質飼糧。
4、免疫前後加強鴿群管理,平時切勿濫用抗生素,防止耐藥菌珠出現。
治療:
1、大腸桿菌眾多的血清型和耐藥菌珠的不斷出現,為疾病的診治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先做藥敏試驗。
2、抗生素的最大特點是作用的非專一性,這種特點常常造成動物機體內微生物菌群的失調而導致對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高。所以在鴿病的恢復期,應注意微生態製劑和多種維生素的應用,以幫助鴿體優勢菌群的恢復和抗病能力的提高。
3、就目前而言,丁胺卡那黴素效果優於其它眾多抗生素。
4、在大腸桿菌流行或嚴重發病的鴿棚應用自家苗預防效果較為理想。
什麼是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是人和動物包括禽類腸管的常在菌。一般在每克腸內容中約有70-100萬個大腸桿菌存在,通常不足以引起動物發病。只有在機體感染其它病原微生物或有應激因素存在,機體低抗力下降時才有可能併發或誘發大腸桿菌病的發生,信鴿亦然。
病原
鴿子的大腸桿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腸桿菌的某些致病菌株引起的一種細菌性疾病。大腸桿菌屬革蘭氏陰性,具有非抗酸性和染色均一,不形成芽胞的桿菌。其大小通常為2-3×0.6μm,許多菌株能運動,有周身鞭毛。本菌對外界的抵抗力一般,常用消毒劑對本菌都有殺滅作用。
大多數是在正常條件下不致病的共棲菌,但特定條件下,如移位元侵入腸外組織或器官可致腸桿菌病;但也有極少數是病原性大腸桿菌。
流行特點
各種年齡段鴿均可感染,其中以乳鴿和童鴿發病較為嚴重,可引起大量死亡。成鴿多為散發和零星死亡。本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在冬末春初發病稍多。一般講鴿的大腸桿菌病原發病例較少,多為繼發或併發感染。如鴿患禽I型副粘病毒A/PMV-1,鴿支原體等使經呼吸道感染的大腸桿菌具有更高的易感性;再如鴿受到黴菌毒素及沙門氏菌的侵害使機體防禦系統遭受破壞;黴菌同時能夠引起免疫抑制、降低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引起肝、腎病變和腸道粘膜病變使外原性大腸桿菌乘虛而入,內原性大腸桿菌大量繁殖,經血液擴散到機體各個組織器官,引發各種類型大腸桿菌病的發生。
另外,管理不善,衛生狀況不良,營養失衡以及其它應激因素都可導致本病。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大腸桿菌病是一個條件性疾病,各種不利於機體健康的因素都能促使本病的發生與流行。
傳播途徑
大腸桿菌既可以垂直傳播也能平行感染,其途徑有:一是種鴿(父母鴿)帶菌,將病原體垂直傳給下一代雛鴿;二是種蛋被大腸桿菌所污染或在孵化期間大腸桿菌經蛋孔侵入蛋的內部;三是接觸傳染,可通過鴿的相互接吻、集鴿;或經污染的飼糧、飲水、墊料、排泄物及塵埃(鴿舍灰塵每克含大腸桿菌10萬個或更多)等。經呼吸道、消化道、泄殖腔及皮膚創傷途徑侵入體內。
臨診症狀與病變
因菌株、數量、鴿的體質、年齡及侵害部位的不同,臨診表現有所不同。通常臨診表現多為腹瀉、乾瘦。腸毒血症或腸道外局部感染可引起氣囊炎、眼炎、腹腔炎等多種炎症。少數呈敗血症一般可引起鴿的心胞炎,肝周炎。
診斷
初步診斷可根據上述症狀及臟器有纖維素性滲出物。確診就目前而言,鴿患本病還沒有經典臨診症狀和病理變化,同時也極易與其它病原體引起的疾病相混淆,因此必須進行病原菌的分離和鑒定。必要時可進行血清學鑒定,方能對本病做出確診。
防治
預防:
1、加強信鴿飼養管理,控制飼養密度,適時通風換氣,降低鴿舍有害氣體,稀釋病原菌濃度,防止呼吸系統疾病發生。
2、保持鴿舍清潔,搞好環境衛生,注意飲水器、食槽、巢盆清潔,加強生物安全措施。
3、科學調配飼糧,保持腸道菌群平衡,尤其注意童鴿的飼糧調配和優勢菌群的建立,勿用發黴變質飼糧。
4、免疫前後加強鴿群管理,平時切勿濫用抗生素,防止耐藥菌珠出現。
治療:
1、大腸桿菌眾多的血清型和耐藥菌珠的不斷出現,為疾病的診治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先做藥敏試驗。
2、抗生素的最大特點是作用的非專一性,這種特點常常造成動物機體內微生物菌群的失調而導致對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高。所以在鴿病的恢復期,應注意微生態製劑和多種維生素的應用,以幫助鴿體優勢菌群的恢復和抗病能力的提高。
3、就目前而言,丁胺卡那黴素效果優於其它眾多抗生素。
4、在大腸桿菌流行或嚴重發病的鴿棚應用自家苗預防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