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島上演驚天逆襲:800公里陸海翔徹底顛覆短平快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圖文:中華信鴿網

2014年1月4日,臺灣屏東潮州國際公棚舉辦800公里比賽,其中陸翔300公里,海翔500公里,採取公棚與各地鴿友自願參賽的方式,共集鴿900羽,其中公棚304羽,各地鴿友596羽。

此賽有效報到期內共歸巢21羽,當日歸2羽,冠軍分速高達1,506米,取得園滿成功。

短平快的發祥地臺灣竟舉辦長程賽,此舉實在令人吃驚。

其實,大多數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20多年前大陸懷著與世界接軌的虔誠,從臺灣進入大陸第一人林某某手中接過短平快的同時,臺灣卻開始摒棄短平快而轉入海翔。

由於台島南北只有300公里左右,無法放遠,只好短距反復放,以期碰到不同天象淘汰一批鴿子,從而拉開鴿子的距離,於是有了多關賽。即使這樣,到鴿同樣密集,無奈之下向海洋尋求空間。

轉向海翔固然有陸翔的網鴿因素,但對短平快的深惡痛絕是其深層原因。

儘管臺灣以短平快巨賭而聞名於世,但其源于大陸的賽鴿底蘊同樣不容忽視,不少一代鴿人均以長程鴿為立身之本。如曾生活在上海的鄭金城先生,于上世紀40年代末捨棄諸多家產而只攜帶13羽鴿子赴台;黃金波先生的南星鴿舍,則以專門收藏巴賽隆納冠軍鴿而名傳遐邇。曾擁有24羽國際冠軍鴿,包括4羽巴賽隆納國際賽冠軍和14羽馬賽國際賽冠軍,並親自參加巴賽隆納比賽,獲13,636羽國際賽的814名,引得不少比利時、荷蘭、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人登門求種。

1968年,臺灣舉辦台日1600公里越洋對抗賽,雙方參賽數百羽。臺灣歸返一羽伯馬冠軍「指南號」。

「指南號」是一羽3歲的灰黃眼雄,其血統可追溯到鄭金城的早期西翁「光明希望」和「榮光姑娘」,經幾十年臺灣賽事歷練,已完全本土化,成為純粹的「在來系」,它的回歸極大提高了臺灣的國際知名度,可惜的是,這種頂級賽事未堅持下去。

近年來,不少臺灣鴿界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想真正提高臺灣的賽鴿水準,必須徹底摒棄短平快,堅定不移地走長程賽之路。

如臺灣桃園協會理事、桃園南區(馬拉松協會)會長徐明光先生,被稱為臺灣馬拉松賽鴿之父,清華大學研究所碩士,早年由臺灣政府薦送西德及日本研修工業自動化。一生投入臺灣的賽鴿比賽,研發了GPS電子追蹤腳環、放鴿車防弊即時系統,但大部分時間投入在臺灣推動長距離的比賽,也是臺灣唯一辦理長距離比賽的鴿協會,賽鴿是終身興趣。

他除了舉辦南北海年度四季的賽事之外,每年冬季更不惜成本、重資舉辦北海長距離海上450公里馬拉松盛會,至今已舉辦三屆。

第一屆長程賽于2011年舉行,冬季北海450公里,上船1580羽,有格歸返266羽,屏東萬丹鴿友邵進發最遠距離750公里,分速1156公尺;

第二屆長程賽2012年冬季北海450公里,上船806羽,有格歸返67羽,最遠距離台南700.022公里,分速963.683公尺;

第三屆長程賽2013年因氣候等原因推至2014年1月4日舉行,冠軍分速高達毎分鐘1,506公尺,亞軍每分鐘1,314公尺,極大激發了臺灣鴿友的士氣。

于2014年冬季舉行的第四屆長程賽更以兩岸對抗賽形式而讓世人矚目——

兩岸公棚:臺灣屏東潮州國際公棚和山東聖泰(國際)賽鴿文化交流中心于2013年9月1日簽訂《關於舉辦2014年魯台公棚賽鴿友對抗賽的協定》,雙方商定臺灣屏東潮州公棚,高雄,屏東等信鴿協會及臺灣21縣市養在自宅內的鴿友均有參賽資格;大陸方面則由山東聖泰(國際)賽鴿文化交流中心和山東省17地市養在自宅內的鴿友(由山東省魯台賽鴿聯合俱樂部具體實施)均可參賽。于2014年冬共同在舟山群島外約15海裡處開籠,空距900公里。

此次越海長程對抗賽受到兩岸鴿友熱捧,山東聖泰公棚的規程一經推出,短短十幾天便預訂出1,500多羽參賽鴿,17地市鴿友亦躍躍欲試;而臺灣方面截止到1月21日已售出近4,500枚足環,21縣市鴿友也紛紛報名。

此次比賽的舉行,無論是對賽鴿理念的提升還是對經典賽事的打造,都有巨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雙方將其稱為「比賽距離堪與歐洲國家賽媲美的海上巴賽隆納」,我看並不過分。

據悉,下一步山東聖泰(國際)賽鴿文化交流中心和山東省魯台賽鴿聯合俱樂部準備與臺灣方面聯合舉辦有臺灣,韓國,日本和大陸四方參加的600公里韓囯跨海賽,跨渤海賽,打造亞洲經典賽事。

對此,我充滿期待
20140127112354124_s.jpg
20140127112401072_s.jpg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