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鴿的實戰狀態解密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文章出處:中信網 / 臺灣飛龍鴿事企業 李東輝

賽鴿的實戰過程中,鴿子的身體狀態、情緒狀態、訓練狀態集合在一起就是我們鴿友們常常熱衷提及的“實戰狀態”。而這三種重要的比賽要素在相互關聯,相互依附的同時也是相互制約,相互矛盾的,如果您在飼養的過程中僅僅做好了其中的某一條或者某兩條,您的成績不可能會很好,但是您即便就是三條都做得很好,也不見得就一定是強豪級的水準,因為很可能會在三要素之間的協調方面產生問題,成績的表現會產生大起大落,忽好忽壞的情況。眾所周知,鴿子的比賽很大程度上是在飛天氣,什麼樣的天氣造就什麼樣的比賽結果,這一點想必大家已經非常有體會了,賽鴿運動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正是因為有了天氣的左右才會造就出各種各樣的賽鴿品種,即使您手中的愛鴿是長短距好壞天全能的鴿種(其實這種天才鳥極少見,大部分宣揚的“全能鳥”只是做廣告宣傳罷了),要成功也同樣離不開上述提及的三要素!您見過病歪歪還能贏的“神鳥”嗎?您見過不訓練就經常奪冠的“奇鴿”嗎?我敢確定地說,見到這種現象的機率一定比見到鬼的比例還小!所謂名駒還要遇伯樂,人鴿兩強才是鴿界的長青松柏,僅靠幾只好鴿子贏幾場有限的比賽最多也就是曇花一現罷了。

  下面,我們將賽鴿實戰狀態的三要素分門別類地逐一談談,已利於能有一個更清晰的脈絡供諸位讀者參考,思索。

  (一)賽鴿的身體狀態

提到賽鴿的身體狀態很多鴿友可能會說:這有什麼好談的?不就是要求賽鴿的身體要健康嗎?您說的不錯,作者在這裡要說的就是這個看似老生常談的問題。要把鴿子的身體養健康,這句話聽起來挺簡單,但這其間實在是包含著很大的學問,鴿子養的很壯,定期做好毛滴蟲,球蟲以及腸道呼吸道就足夠了嗎?不是的,這還差得很遠呢,很多職業的賽鴿高手已經把鴿子的健康標準劃分為幾個階段:

首先當然是幼鴿階段。就目前幼鴿賽,特比環越來越普及的趨勢來看,幼鴿時期的培養照顧已經是未來成功的一半保障了,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很多鴿友在幼鴿出生及成長發育期有很多的誤區理念需要修正,其中最有共性的就是絕大多數的鴿友在雛鴿哺育期的飼料蛋白質都明顯不夠,換而言之就是豆類飼料偏少,太多的碳水化合物飼料(玉米,麥類,高粱都屬於這一類的穀物)會讓您的幼鴿看起來很壯,但摸起來總是感覺到肉質發軟,有一種虛膘的感覺,尤其骨骼不是那麼堅硬,這就是因為蛋白質吸收不夠所致。所以建議在30天的幼鴿哺乳期,老鴿子吃的飼料一定要多加30%到40%的大粒豌豆,即便是成包的袋裝飼料也是如此。這樣喂出來的小鴿子顯得很結實也很精悍,這種飼料配方一直要堅持到幼鴿70天大左右,另外,不要幼鴿上櫥之後就一味著急去訓練它們,讓它們多吃再多吃,發育再發育,天天懶洋洋的曬太陽最好!您如果相信“成功必須從娃娃抓起”的話,那麼您一定會養出一隊老鼠摸樣、灰頭土臉的幼鴿,原因很簡單,您剝奪了它們的發育權。這樣的鴿子長大後拿什麼資本去和強勁的對手角逐呢?還有,幼鴿時期的微量元素吸收也極為關鍵,幼鴿的智力發育和羽毛形成非常依賴這些元素的充分與平衡,您知道嗎?鴿子維繫生命的營養元素主要由六大部分組成,分別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水,維生素和礦物質,而其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同屬於微量元素,假如您認為給幼鴿多吃一些青菜和礦土就好了的話,您就大錯特錯了!這些微量元素可吸收的比率很低,遠遠不能滿足生長發育的急速需要,並且它們也不能保證所包含內容的全面性,往往是一種元素足量的時候其他元素還處在缺乏的狀態,這個時候您別無選擇,只有使用專業的綜合維生素和小分子礦物精才能解決上述問題,專業的產品可能價格不菲,但是為了未來的勝利,這是一定和必須的投資。

  其次我們再來談談賽鴿身體狀態的要求標準。當幼鴿成長定型之後,它們便從一群被呵護的小孩子演變成為了需要被要求和控制的運動員,為了使之能更好的接受和配合嚴酷的訓練標準,它們不能繼續再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了。鴿子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生存的使命是什麼,是人類利用自己的智慧引導它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比賽任務。記得曾經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美國鴿友對臺灣的職業教練說過“你們的鴿子不快樂”意思就是鴿子被管教的太嚴厲,您知道臺灣的教練是怎麼回答的嗎?“鴿子快樂了我就不快樂了”(意思是鴿子有了過多的自由也就是教練輸錢的開始)!很絕妙的回答,不是嗎?賽鴿在訓練的過程中所吃到的飼料不應該是營養過於豐富的,玉米和豆類的比例不應該超過總量的20%,大部分成分以清除飼料為主,這樣的飼料營養成分不會有一點點的多餘。鴿子每天訓練完成之後絕對不會再有精力去發情,打架,用臺灣教練們的話來說就是會很“受訓”、“認命”,而其他營養成分的不足應該用我從前提到的操力丸、活菌劑及綜合維他命、氨基酸、礦物精等輔助品來補足。請大家記住,好的訓練期身體狀態應該是有力量但不會多餘,能吃但不會過胖,被壓制但不會崩潰,專心訓練,安心休息,如果鴿子沒有病千萬不要吃很多的抗生素,那會讓您的愛鴿肝腎的負荷激增,得不償失。

  諸位親愛的鴿友,鴿子的身體狀態絕對不是比賽前幾天才去重視的事情,有句話說得好:賽鴿運動是365天的工作。鴿子的身體狀態是它們從事競翔運動的第一基礎,身體不健康,發育不充分的鴿子再怎麼栽培也是白搭,從種鴿育種到幼鴿成長,從接受訓練到比賽進行,哪一個環節離得開身體這個“革命”的本錢呢?現在的中短程比賽過程中,鴿子會不會吃?應該怎麼吃?什麼時候吃什麼?無疑是所有技術中最關鍵也是最難掌握的問題!要想在成功的舞臺上風光無限,台下的苦功就絕對一點也不能偷懶啊!

  (二)賽鴿的情緒狀態

很多鴿友在談及賽鴿的實戰狀態時都會十分注意鴿子的情緒狀態,大家似乎都很喜歡那種表現很活躍,看起來夠“勇”的鳥,而真正的事實是——這種鴿子的狀態最差!目前大陸95%以上的養鴿人都是業餘愛好者,鴿子喂得過壯,訓練不足是不可回避的共同現象,而這樣的養法很容易養出那種看起來很“氣宇宣揚”的鴿子,但是您知道嗎?這種看著很“拽”的鴿子竟然也是最沒有鬥性的鴿子。很多次在文章中小弟提及過一個事實,鴿子永遠不懂得什麼叫做比賽,它不會主動地拼命快飛,羽毛亮閃閃,身體滴溜圓,愛打愛鬧,沒事找事的鴿子,鴿車大門打開的那一刹那,最犯暈的就是它!您想啊,平時天天訓練的鴿子還會不會羽毛光潔得像剛擦過的皮鞋?嚴格控制飲食的鴿子還會不會像浪蕩公子一樣遊手好閒?諸位愛看體育節目的鴿友,您肯定記得運動員時期的郎平、李甯、鄧亞萍、伏明霞是什麼樣子,和現在電視上看到的他們一樣嗎?哪個時代的他們更滋潤?巴西足球隊踢世界盃為什麼要全體禁欲?中國乒乓球隊為什麼嚴禁搞對象?賽鴿也是運動員,道理不也一樣嘛!在《龍之心法》的第一期文章小弟就提出了一個口號“鳥為食亡,千古不變的自然法則”,鴿子要餓一點會飛得快是表面上的理解,鴿子餓一點會更聽話就是高層次的體會了,如果您能把鴿子養的餓而不疲,餓而不瘦,聽話受訓,能飛不鬧,能吃會睡,心無旁騖的話,恭喜您,您已經成為大家的老師了。

  歐洲鴿友擅長一種“巢態飼養法”。事實證明,巢態控制的方法是有利有弊的,優點是:

1、調控得當可以擁有最恐怖的單鴿成績。
2、老鴿子三四歲還可以有激情去比賽。
3、訓練費用相對比自然制低30%。
4、公母鴿都有機會贏得比賽。

缺點是:

1、幼鴿不好用,因為鴿子年齡小,還不太懂得生兒育女的問題。
2、養鴿子的環境要求標準高,要同時擁有公鴿舍和母鴿舍。
3、養鴿子的人工作量大(需要天天開關巢箱門,放孵盆,放誘餌鴿等)。
4、刺激過於極端時壞天氣會丟好鴿子,而且使用次數不能太多,鴿子會適應變得不再敏感。

  在這裡給大家一個建議,如果您是沒有充足時間的鴿友,也很習慣用巢態的方式去比賽,那麼小弟認為孵蛋不如喂雛,喂雛不如搶巢,母鴿子要用親情刺激,公鴿子更在意領地,孵蛋時不要孵超過七天,否則孵的太久鴿子會變傻,喂雛要在八至十二天出戰最佳(太早有鴿乳,太晚體能會虧)。

  在幼鴿的比賽中,臺灣式的飼養方法無疑是占盡優勢的,名震歐洲的荷蘭考夫曼和比利時范林登,其實也都是在精研了臺灣式技法之後,在歐洲幼鴿賽中變得中無人可擋。理論上,500公里左右的比賽兩歲以上的老鴿根本不是幼鴿的對手,在自然制的養法中,鴿子只要訓的夠量,食欲兇猛,肉質合格,情緒狀態不用考慮,這套方法講究的是對鴿子的高壓洗腦進而形成慣性飛行習慣,不發情、不打鬧才使鴿子會專心於飛行,只要是分速1000-1400米/分的正常比賽,您把這群“麻木不仁”的鴿子交上去就肯定不會太差了。

  (三)賽鴿的訓練狀態

數日前,小弟去北京拜會最好的朋友及師長,北京市頂級強豪之一的張旭大哥。閒聊中張大哥笑談:買一隻種鴿花幾萬、十幾萬看起來很貴,其實最貴的是訓鴿子!每天上百公里甚至數百公里的訓練,高速費再加上油錢哪天不是幾百塊?這一番話真是讓小弟感觸啊。同為職業的賽手,我深知張大哥不是在打誑語,其實在賽鴿子的所有環節中,職業高手和業餘愛好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兩個字——訓練。雖然公訓和私訓都會有冠軍產生,但私訓的乾淨,靈活,到位和整體性都是公訓所比不了的,但是,外訓耗費的銀子和精力也同樣不是工薪階層的鴿友所能承受的,現在全國90%的鴿會每年最普遍的比賽都是300-600公里,也就是說90%的比賽都明顯傾向於對幼鴿(一歲或一歲以下)有利,而幼鴿要取勝最大的關鍵是什麼?很簡單,充足的訓練!話說到這裡,您也許就會明白為什麼很多鴿會的中短距離比賽總是被少數幾個職業或准職業強豪所把持的原因了吧?大部分原因就是人家訓的熟,訓的連貫,訓的更透。很多《龍之心法》的讀者在給小弟的電話中傾訴自己飛不好的鬱悶,問我是什麼原因?說真的,我很清楚,原因就是訓的不夠啊!鴿子的那份“性”還沒有被訓出來,而吃的飼料又太多,您想一下,這樣嬌氣還未褪淨的鴿子怎會是那群職業冷血殺手的對手呢?

  在這裡我不想說太多過於職業的技術,提供幾點有用的訓練建議給您才是創作本文的初衷。

(1)外訓對鴿子心態的鍛煉遠遠大於家飛。而外訓的品質和連貫性遠比次數更重要,訓兩次停十天這比賽就沒法贏了,不如不比的好,但訓很多次也不一定就絕對好,關鍵是儘量連續地保持密度。

(2)跟鴿會的公車外訓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大群的衝擊對幼鴿的鍛煉作用會更好。但一定要注意鴿舍的消毒和活菌劑的供應,鴿車是最容易得病的“細菌交易大廳”,一歲以下的鴿子非常容易染病,一旦中招很可能就會前功盡棄。

(3)訓練不夠的鴿子在飼料上要更摳一點(是飼料內容不是量)。賽鴿是飛虎隊的戰士,不能養成什麼小心肝、小寶貝,否則比賽那天這群活寶會讓您知道“望穿秋水”這句成語是什麼意思。

(4)好飛的地區儘量不要在壞天氣外訓鴿子。那些好的鳥平時沖慣了,天氣突變反而會第一個丟,50公里壞天氣丟的好鳥比壞鳥多,您知道嗎?因為它們是膽子最大的,也是最能飛的。荷蘭夏拉肯的“克里爾人”小時侯一高興飛德國去了。難飛的地區因為很難躲得過惡天氣的干擾,飼料就不能吃的太淡,鴿子控的也不要太凶,壞天氣也要出門,只不過不要訓太長的路途(中藥的操力丸很重要,它會幫幼鴿耐受性更強)。

(5)私訓過程中要學會看起飛和落棚兩個狀態。天氣正常的前提下沖出籠子的鴿子要是貼著地面直線飛走就證明它們的外訓經驗積累的夠量了,回家時貼著前樓的屋簷一翻就上來的鴿子證明回家的路線是正確的,沒有偏。很多鴿友喜歡說:我們家的鴿子從很高的天空直接收翅就紮了下來,很棒!呵呵,您那羽鴿子的名次好嗎?除了雨過天晴的天氣,這樣下來的鳥90%都是迷路了,它升高身體是為了看的更遠。

(6)跟鴿會的公車訓200公里以上往往是比賽前最後一次公訓,很關鍵!這場訓練如果到位的話,您要注意一下鴿子回家的密度,如果放20羽一下撲下來80%,並且立即進棚,那麼比賽那天只要鳥底好,就一定不會差。如果一會一隻,飛散了,就證明您的鴿子還要再訓,倉忙上陣結果不會好。

—本文摘自《龍之心法之飛龍在天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