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堅利:速度 難度 與長度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中信網

速度,難度,與長度
在中國遠端賽鼎盛時期,如果一羽鴿子拿了冠軍,便會再自然不過地引起許多鴿友對鴿主的提問,諸如此類:
——是什麼距離的冠軍(首先弄清比賽的長度,是500公里、700公里還是1000公里,或者1500公里、2000公里,抑或2000公里以上)?如果是一羽500公里的冠軍,則看鴿的熱情頓減;如果是一羽長程賽冠軍,則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去看一看。
——是什麼天氣的冠軍(接下來就要弄清比賽的難度,是晴天、陰天、霧天、風天還是雨天)?如果是一羽好天氣的冠軍,則有些不以為然,如果是壞天氣的冠軍則立刻心生敬畏。
——飛了多長時間(最後才問速度)?
對一羽冠軍鴿,依次以長度、難度、速度為選項進行打分,從而確定這羽冠軍鴿的含金量。這樣的養鴿素養不低,而這就是那時候中國鴿友的普遍水準。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臺灣人成功忽悠大陸人,以短平快取代了中國遠端賽以來,鴿友對一羽冠軍鴿的提問便要少了許多。
首先沒有了長度的提問,因為那都是三四百公里的比賽,有的甚至更短,即便號稱500公里的決賽實際上也僅有四百七八。
其次沒有了難度的提問。因為不管是地方賽還是公棚賽,都選好天司放,天一變不是拉回就是更改時間。
那麼,只剩下一個問題,就是速度。比如一羽鴿子拿了冠軍,引起的問題只有一個:分速多少?
速度成了擺在首位的東西,一切想著速度,一切為了速度,一羽鴿子為速度而生,為速度而滅。
然而歷史似乎給人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在中國遠端賽鼎盛時期,當速度排在長度、難度之後時,鴿子速度反而不低。500公里6小時,700公里8小時,1000公里當日歸比比皆是……
而在短平快鋪開近30年的時間裡,當速度無可爭議地牢牢排在首位的時候,速度反而不見了。不但速度不見了,甚至連歸巢都成了問題。“黑色星期六”、“黑色星期一”百萬鴿子當日無一歸巢……全國不斷湧現丟鴿狂潮。
為什麼?
不是天氣不好,也不是途中沒照料好,而是失去了長度和難度,速度便沒有了任何意義。
短距,好天的速度,只能驗證鴿子的體力,其他素質譬如智力、意志力、持續力、定向力、克惡氣候力等都無法驗證,而這恰恰是作為種鴿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
拿一羽根本不夠種鴿標準的鴿子做種,出的鴿子品質如何就不言而喻了。而近30年來,全國鴿友紛紛用來做種的恰恰是這種鴿子,所出鴿子品質普遍下降,這才是全國大面積丟鴿的根本原因。
因此,只有比賽達到一定的長度和難度,速度才有意義,而這必須是長程賽。
長程賽是檢驗鴿子綜合素質的試金石,是為短中程賽提供種鴿的孵化場,是確保一個地區乃至國家整體鴿質不降低的不二砝碼。
這便是百年巴賽的奧秘所在。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