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哥倫布時期的「人造荒野」:旅鴿與犎牛肆虐美洲大陸,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墳墓上
版主:NSR-268835
第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文: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
每四隻鳥就有一隻是旅鴿
旅鴿喝水的時候會把頭伸進水裡,只露出眼睛在水面上。牠們走路時,頭會笨拙地上下晃動,還會不停左看右看。旅鴿是毫無餐桌禮儀的貪婪食客;牠們如果在剛吃飽後發現自己喜歡的食物,就會把剛剛吃的東西吐出來,再埋頭大啖他們的新發現。有時牠們一面進食,一面還會啼鳴著悅耳曲調,常令人誤以為是小女孩發出的。牠們有時也會因為吞下太多山毛櫸堅果和橡實,而從棲息處跌落,在撞擊地面之後爆開。不過,牠們飛行的姿態非常美,劃過天空時速度奇快又優雅,因此有「藍色流星」之稱。
旅鴿只要發現有穀粒或堅果可以吃的地方,就會並肩排成長長一道前線,一邊向前推進,一邊不停在地上啄食。橡實、山毛櫸堅果、栗子;草莓、越橘莓、黑莓;小麥、燕麥、玉蜀黍:全都會被牠們吞進羽色斑斕的喉嚨裡。排在後方的鴿子為了搶食,會不斷從前方同伴的頭上飛過,降落在隊伍的最前緣。然後,後面的鴿子又會飛到牠們前面。保育人士繆爾(John Muir)回憶,成排的旅鴿持續迴旋著前進,「像個發出低沉嗡鳴聲的輪子,在遠處就能聽見。」
旅鴿會大舉成群移動,達數十億之多,從天空落下的糞便多到讓人不敢出門。繆爾小時候見過一群旅鴿「在短短幾分鐘內把數千英畝的橡實吃得乾乾淨淨」。旅鴿經常摧毀田地,以致魁北克主教在一七○三年正式將這個物種開除教籍。一百一十年後,畫家兼博物學家奧杜邦(John J. Audubon)看見一大群旅鴿從上空飛過,耗時整整三天才全部飛越完畢。「天空完全被鴿子遮蔽,」奧杜邦後來寫道:「中午的陽光黯淡得像日食一樣。」他後來造訪旅鴿的棲息處,發現長達數英里的區域「布滿將近兩英寸深的糞便」。
數以千計的鴿子四處降落,有的在下,有的在上,一群群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周圍樹枝上,形成一個個有如大型橡木桶般的群體。不時可以看見一根樹枝因為承受不了重量而斷裂,掉落地上,壓死底下的數百隻鳥兒,迫使每根樹枝上的密集群體散開。那是一幕嘈雜混亂的景象。我發現,〔在翅膀拍動的喧鬧聲中〕,說話根本聽不見,就算是對我身邊距離最近的人高聲叫嚷也沒用。
一本鳥類權威研究著作的作者肖爾格(Arlie W. Schorger)指出,在奧杜邦那個時代,北美洲至少每四隻鳥就有一隻是旅鴿。
殖民時代,豪德諾索尼聯盟會在旅鴿的棲息處舉行慶祝儀式,聚集在那些鳥兒周圍大開宴席。年少時被塞內卡族(Seneca;組成豪德諾索尼聯盟的六個部族的其中一個)俘虜的瓊斯(Horatio Jones),一七八二年左右在珍尼西河(Genesee River)附近參與了一場大規模的獵鴿行動。棲息在低矮樹枝上的旅鴿數量太多,也傻傻地不知道要逃。成年男子以杆子打落牠們,或是砍倒牠們棲息的樹木。兒童負責扭斷那些鳥兒的脖子,婦女則是將抓來的鳥兒放進鍋裡煮,有些用火燻製,有些乾燥之後放進貯藏室裡保存。
有時候,塞內卡人可以一次吃掉五、六隻乳鴿,牠們的脖子綁在一起,看起來像一件肉食雕塑品。「那是歡慶季節,」瓊斯後來回憶道:「就算是營地裡最討人厭的狗也得以飽餐一頓鴿肉。」在豪德諾索尼聯盟的傳說中,旅鴿代表大自然的豐厚賞賜,是神靈選來滋養人類的一種生物。
非印第安人也把旅鴿視為地球的富足象徵:「這是一幅生氣蓬勃、動人心弦的圖像,展現豐饒的大自然以至高之狂喜,生產了綽有餘裕的生命與活力,」一名生意人兼旅鴿愛好者讚嘆道。殖民者燒烤那些鳥兒,或是和鹹豬肉一起燉,也做成鴿肉派;他們拔下旅鴿的羽毛填充床墊,把鴿肉醃在桶子裡製成冬日點心,也把旅鴿當成飼料餵食牲畜。鄉下的獵人甚至會用網子活捉數以萬計的旅鴿,再把牠們送到城市裡的狩獵俱樂部做為射擊練習用的活靶。
後來,旅鴿突然消失了。最後一隻名叫瑪莎(這個名字來自美國首位第一夫人瑪莎.華盛頓〔Martha Washington〕),在一九一四年九月一日死亡。旅鴿仍是大自然富饒的象徵,但現在也代表人類對於此一富饒的揮霍。獵人曾在記載中最多旅鴿棲息的地點捕殺了一百五十萬隻鳥兒,後來保育人士李奧帕德(Aldo Leopold)在一九四七年於那個地點附近立了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這個物種因為人類的貪婪與有欠考慮而絕種。」
我們確實應該把旅鴿絕跡視為譴責與警告。不過,如果考古學家說得沒錯,那麼這種鳥類就不該被視為大自然富饒的象徵。
旅鴿的食物主要是堅果,包括橡實、山毛櫸堅果、榛果、栗子等。牠們也非常喜歡吃玉蜀黍。這些都是北美洲東部印第安人的重要食物。因此,旅鴿和美洲原住民是生態競爭者。
這種競爭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亞特蘭大的考古顧問諾伊曼(Thomas W. Neumann)問道。諾伊曼指出,印第安人也會跟鹿、浣熊、松鼠、火雞爭搶堅果和玉蜀黍。所以不意外,他們對這些動物都積極獵捕。這點可由考古遺址發現的骨頭看出來。實際上,如同諾伊曼所注意到的,印第安人甚至會特地獵捕懷孕或哺乳中的雌鹿,而今日的獵人則是會刻意把這樣的雌鹿放走。印第安人在春季獵捕火雞,就在火雞下蛋之前(如果等到火雞蛋孵化,那些幼禽就有可能存活下來,因為牠們會跟隨任何一隻母火雞)。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消除堅果的競爭對手。諾伊曼對我說,這種模式非常一致,可見印第安人必定是刻意減少鹿、浣熊與火雞的數量。
以旅鴿對堅果和玉蜀黍的巨大胃口來看,印第安人理當也會獵捕牠們,也會想要限制牠們的數量。因此,考古遺址應該也會發現許多旅鴿的骨頭才對,諾伊曼對我說:「幾乎完全沒有,看來印第安人並沒有把旅鴿當成食物。」塞內卡族的那場獵鴿行動顯示,大批棲息在一起的旅鴿很容易捕捉。「如果牠們真的那麼容易獵捕,而人又總是傾向以最少的勞力獲取最大的報酬,那麼按理說考古遺址裡應該滿是旅鴿的骨頭。可是並沒有。」
在諾伊曼眼中,結論顯而易見:旅鴿在哥倫布之前的數量並不多。「當時的狀況是,與歐洲接觸造成的衝擊大幅改變了美洲生態動態,導致旅鴿大量增加。」奧杜邦看見的那一大群飛鳥是「爆發群體,這是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干擾的必然症狀」。
研究卡霍基亞的伍茲和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環境史學家赫爾曼(Bernd Herrmann)被諾伊曼的論點勾起興趣,於是檢視了針對卡霍基亞及其鄰近地點飲食狀況所做的六份考古研究。這些地方距離奧杜邦造訪的那個旅鴿棲息處都不遠。那些研究檢視了家戶廚餘,發現旅鴿的殘骸極為罕見。伍茲與赫爾曼寫道,卡霍基亞人既然「幾乎各種動物蛋白質的來源都吃,因此我們只能提出以下結論:這純粹是旅鴿的數目不足以供大量捕食」。
有些考古學家批評這樣的結論,認為旅鴿的骨頭不太可能保存下來。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旅鴿骨頭的稀少就無助於我們理解印第安人是否把這種鳥兒當成食物。不過,那六份研究卡霍基亞周圍的報告都提到發現許多鳥類骨頭,甚至還有少數小魚刺;有一份研究說發現了九千零五十三根鳥類骨頭,分屬於七十二個物種。「他們也發現了一些旅鴿的骨頭,但數量很少,」伍茲對我說:「別忘了,這些人可是餓得很,一心想要攝取蛋白質。缺乏旅鴿骨頭這個現象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當時旅鴿數量不多。在一四九二年以前,旅鴿是個稀有物種。」
旅鴿只是一個更大現象的其中一例而已。博物學家西頓(Ernest Thompson Seton)指出,哥倫布時代的北美洲擁有六千萬頭犎牛、三至四千萬頭叉角羚羊、一千萬頭麋鹿、一千萬頭騾鹿,以及多達二百萬頭山地綿羊。六千萬頭犎牛!實在令人難以想像。犎牛能夠以三十英里的時數連續奔跑數小時之久,並且以牠們長有角的巨大頭骨當做破城槌進行攻擊。成年犎牛的體重可達一噸。六千萬頭犎牛即是超過六百億磅重的這種脾氣暴躁且移動速度相當快的哺乳類動物踩踏在平原上。
西頓在一九二九年提出這項估計,至今仍廣泛受到引用。後來的生態學家採用了比較複雜的理論工具,提出數目較低的新估計;例如二○○二年,動物行為學家洛特就主張,「原始美洲」的犎牛數量介於二千四百至二千七百萬之間。儘管如此,大多數人還是認同西頓的基本論點:亦即最早的殖民者所見到的美洲,是一片充斥大批獸群的荒野,森林樹木高聳,湖泊魚群密集。不過,考古學家已愈來愈覺得這個論點需要添上一個附加說明。他們說,最早的殖民者看見的美洲確實到處是野生動物,但這種現象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實際上,那個有如伊甸園般的世界,主要是歐洲人無意間造成的結果。
在哥倫布抵達美洲時,人類已徹底改造了西半球的地貌。農業面積占了今日美國大陸面積的三分之二,西南部有大片地區都開闢為灌溉梯田。在中西部與東南部的玉蜀黍田地之間,有上千座土墩點綴著大地。東部沿海地區的森林一片片剝落,朝內陸縮減,海岸地帶轉而由農場覆蓋。西北部幾乎每一條注入海洋的溪流上都架著捕鮭網,而且幾乎到處可見印第安人放火焚燒。
在格蘭德河以南,印第安人將墨西哥盆地與猶加敦半島轉變成適合農耕的人造環境。梯田、運河與石頭鋪設的公路遍布安地斯山脈的西面。培高田地與堤道散布於貝尼省各處。農業延伸至阿根廷與智利中部。巨大的亞馬遜森林也許有四分之一被印第安人轉變為農場與農業樹林,曾經林木蔥鬱的安地斯山脈也被他們置換成草地與灌木叢(印加人因為擔心缺乏燃料而種植林場)。
這些行為全都對動物族群造成了影響。伍茲對我說,隨著卡霍基亞逐漸成長,玉蜀黍田地的面積也愈來愈廣。卡霍基亞的農民顯然不希望野牛群踐踏他們的田地,也不希望鹿、駝鹿或旅鴿偷吃玉蜀黍。於是,他們把自家周圍的這些動物獵殺至極為稀少。另一方面,他們也試圖促使這些物種在比較遠的地區繁衍增加,因為這些動物在那些地方有其用處。「結果就是他們得以和那類動物保持距離,」伍茲對我說:「舉例而言,犎牛的總數似乎下降不少,但他們希望在幾天的旅程即可抵達的大草原上保有數量眾多的犎牛以供獵捕。」
疾病將這片陸地上的印第安人掃除一空之後,這整套原有的生態制度即告瓦解。德索托的探險隊在十六世紀初於北美洲東南部遊蕩了四年,雖然看見許多人群,卻顯然連一頭犎牛也沒見到。(沒有任何一份記述提及犎牛,但他們若是目睹了這種令人驚奇的動物,應該不太可能沒有在記述中提起。)一百多年後,法國探險家拉薩爾在密西西比河上划著獨木舟順流而下,在當初德索托目睹許多繁榮城市的地方只看見「一片寂寥,杳無人跡」,十九世紀史學家帕克曼(Francis Parkman)寫道。法國人到處都遇見犎牛,「成群在河畔的大草原上吃草」。
卡加利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的犎牛研究者蓋斯特(Valerius Geist)指出,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之後,這種毛茸茸的動物隨即大幅擴張了牠們的生存範圍與數量。在他看來,「後哥倫布時期的犎牛數量之所以會那麼多,」主要是因為「歐亞大陸的疾病減少了〔印第安人〕的狩獵活動」。龐大的獸群是一種病態,是這片土地以前不曾發生過、以後也不太可能再出現的現象。
同樣的情形可能也發生在其他許多物種身上。「這裡的麋鹿數目如果一直都那麼大,〔考古〕遺址內應該滿布麋鹿骨頭才對,」猶他州立大學的野生動物生態學家凱伊對我說:「但考古學家會告訴你那些遺址裡都沒有麋鹿骨頭。」他說,在黃石國家公園周圍的殘骸堆裡,麋鹿骨頭在五百年前左右首度大量出現,差不多就是疫病大流行的時候。
在聖路易斯奧比斯波(San Luis Obispo)的加州州立理工大學任職的地理學家普雷斯頓(William S. Preston)指出,與歐洲人接觸之前,溫暖的加州海岸線原本居住著大量人口。哥倫布抵達以後,一切都變了。印第安族群崩解。蛤蜊與淡菜數量爆增,體型也變大。野獸橫行大地。德雷克爵士(Francis Drake)在一五七九年航入舊金山的港口,看見一片富饒的土地。「又大又肥的鹿多得數不清,」他宣稱。他怎麼會知道在僅僅一個世紀以前,這道海岸線其實聚居著密集的人口,鹿的數量反而頗為稀少?
這些主張並非全都受到熱切支持。凱伊對於麋鹿的研究尤其引來猛烈的抨擊。麋鹿體型很大,印第安人有可能獵到之後即就地宰殺,所以骨骸也就不會出現在聚落的殘骸堆裡。儘管如此,生態學家與考古學家都漸趨一致同意,毀滅了美洲原住民,連帶也摧毀了他們所管理的生態系統。
最早抵達的歐洲人在東部森林裡看見的那些有如公園般的開闊地貌,都很快就長滿林木。由於歐洲人沒有像先前的居民那樣以同樣的技巧與頻率焚燒大地,森林於是生長得愈來愈濃密。荒廢的玉蜀黍田地先是被雜草占據,接著又長出灌木叢與樹木。我的祖先畢靈頓的曾孫子女也許並不知道,梭羅讚賞的那一大片難以穿越的密林,其實是畢靈頓不曾見過的景象。當然,後來歐洲人又把新英格蘭的樹木幾乎完全砍伐一空。
那些新進居民往西移動的時候,早有一波疾病和一波生態失調現象搶先西進。疾病的傳播以可怕的速度在即短的時間內達到巔峰;有些生態失調狀況則是經過一百多年才逐漸緩和下來,而且後續還有許多餘震。「處女林在十六、十七世紀期間不存在,」史學家派恩(Stephen Pyne)寫道:「而是十八世紀末與十九世紀初的發明。」也就是說,歐洲人根本沒有摧毀原始純淨的荒野,而是創造了這種東西。
到了一八○○年,西半球已到處是人造荒野。鄧尼凡寫道,如果「原始森林」指的是沒有受到人類染指的林地,那麼這種森林在十九世紀的數量比十七世紀還多。
因為人口災難而新造就的荒野確實非常美麗。不過,這樣的荒野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墳墓上,而且和馬雅的寺廟一樣是不折不扣的遺跡。
►《1491》導讀:看看古代美洲,想想今日台灣——一種地理學想像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衛城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
譯者:陳信宏
一四九二年,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卻是美洲歷史「失落」的開始。這片大陸在歐洲人來到之前,已孕育出馬雅、阿茲特克、印加等三大古文明,但隨著歐洲人征服美洲,這些文明的創建者印第安人,不僅失去了土地,也失去述說自己歷史的權力,淪為「沒有歷史的人」。而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觀,導致許多偏見產生,甚至進入教科書。
本書作者查爾斯.曼恩發現,數十年來已有不少專家學者投入相關研究,且大幅修正了前人的錯誤,但自己念高中的兒子,竟然還跟三十年前的他一樣,被教科書灌輸著同樣的陳舊觀念與過時理論,於是他決定親自提筆,把那些知識拼圖組織起來,重建美洲原住民真實面貌。
值得推崇的是,作者雖有匡正偏見的企圖,卻不急於灌輸讀者正確的定論,而是展現記者追蹤調查的本領,深入追索偏見是怎樣形成、又是如何被打破的曲折歷程。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四九一》不只是一部深入淺出的大眾史著作,也是精采好看的報導文學作品,更是關於原住民族歷史書寫的極佳示範。
每四隻鳥就有一隻是旅鴿
旅鴿喝水的時候會把頭伸進水裡,只露出眼睛在水面上。牠們走路時,頭會笨拙地上下晃動,還會不停左看右看。旅鴿是毫無餐桌禮儀的貪婪食客;牠們如果在剛吃飽後發現自己喜歡的食物,就會把剛剛吃的東西吐出來,再埋頭大啖他們的新發現。有時牠們一面進食,一面還會啼鳴著悅耳曲調,常令人誤以為是小女孩發出的。牠們有時也會因為吞下太多山毛櫸堅果和橡實,而從棲息處跌落,在撞擊地面之後爆開。不過,牠們飛行的姿態非常美,劃過天空時速度奇快又優雅,因此有「藍色流星」之稱。
旅鴿只要發現有穀粒或堅果可以吃的地方,就會並肩排成長長一道前線,一邊向前推進,一邊不停在地上啄食。橡實、山毛櫸堅果、栗子;草莓、越橘莓、黑莓;小麥、燕麥、玉蜀黍:全都會被牠們吞進羽色斑斕的喉嚨裡。排在後方的鴿子為了搶食,會不斷從前方同伴的頭上飛過,降落在隊伍的最前緣。然後,後面的鴿子又會飛到牠們前面。保育人士繆爾(John Muir)回憶,成排的旅鴿持續迴旋著前進,「像個發出低沉嗡鳴聲的輪子,在遠處就能聽見。」
旅鴿會大舉成群移動,達數十億之多,從天空落下的糞便多到讓人不敢出門。繆爾小時候見過一群旅鴿「在短短幾分鐘內把數千英畝的橡實吃得乾乾淨淨」。旅鴿經常摧毀田地,以致魁北克主教在一七○三年正式將這個物種開除教籍。一百一十年後,畫家兼博物學家奧杜邦(John J. Audubon)看見一大群旅鴿從上空飛過,耗時整整三天才全部飛越完畢。「天空完全被鴿子遮蔽,」奧杜邦後來寫道:「中午的陽光黯淡得像日食一樣。」他後來造訪旅鴿的棲息處,發現長達數英里的區域「布滿將近兩英寸深的糞便」。
數以千計的鴿子四處降落,有的在下,有的在上,一群群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周圍樹枝上,形成一個個有如大型橡木桶般的群體。不時可以看見一根樹枝因為承受不了重量而斷裂,掉落地上,壓死底下的數百隻鳥兒,迫使每根樹枝上的密集群體散開。那是一幕嘈雜混亂的景象。我發現,〔在翅膀拍動的喧鬧聲中〕,說話根本聽不見,就算是對我身邊距離最近的人高聲叫嚷也沒用。
一本鳥類權威研究著作的作者肖爾格(Arlie W. Schorger)指出,在奧杜邦那個時代,北美洲至少每四隻鳥就有一隻是旅鴿。
殖民時代,豪德諾索尼聯盟會在旅鴿的棲息處舉行慶祝儀式,聚集在那些鳥兒周圍大開宴席。年少時被塞內卡族(Seneca;組成豪德諾索尼聯盟的六個部族的其中一個)俘虜的瓊斯(Horatio Jones),一七八二年左右在珍尼西河(Genesee River)附近參與了一場大規模的獵鴿行動。棲息在低矮樹枝上的旅鴿數量太多,也傻傻地不知道要逃。成年男子以杆子打落牠們,或是砍倒牠們棲息的樹木。兒童負責扭斷那些鳥兒的脖子,婦女則是將抓來的鳥兒放進鍋裡煮,有些用火燻製,有些乾燥之後放進貯藏室裡保存。
有時候,塞內卡人可以一次吃掉五、六隻乳鴿,牠們的脖子綁在一起,看起來像一件肉食雕塑品。「那是歡慶季節,」瓊斯後來回憶道:「就算是營地裡最討人厭的狗也得以飽餐一頓鴿肉。」在豪德諾索尼聯盟的傳說中,旅鴿代表大自然的豐厚賞賜,是神靈選來滋養人類的一種生物。
非印第安人也把旅鴿視為地球的富足象徵:「這是一幅生氣蓬勃、動人心弦的圖像,展現豐饒的大自然以至高之狂喜,生產了綽有餘裕的生命與活力,」一名生意人兼旅鴿愛好者讚嘆道。殖民者燒烤那些鳥兒,或是和鹹豬肉一起燉,也做成鴿肉派;他們拔下旅鴿的羽毛填充床墊,把鴿肉醃在桶子裡製成冬日點心,也把旅鴿當成飼料餵食牲畜。鄉下的獵人甚至會用網子活捉數以萬計的旅鴿,再把牠們送到城市裡的狩獵俱樂部做為射擊練習用的活靶。
後來,旅鴿突然消失了。最後一隻名叫瑪莎(這個名字來自美國首位第一夫人瑪莎.華盛頓〔Martha Washington〕),在一九一四年九月一日死亡。旅鴿仍是大自然富饒的象徵,但現在也代表人類對於此一富饒的揮霍。獵人曾在記載中最多旅鴿棲息的地點捕殺了一百五十萬隻鳥兒,後來保育人士李奧帕德(Aldo Leopold)在一九四七年於那個地點附近立了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這個物種因為人類的貪婪與有欠考慮而絕種。」
我們確實應該把旅鴿絕跡視為譴責與警告。不過,如果考古學家說得沒錯,那麼這種鳥類就不該被視為大自然富饒的象徵。
旅鴿的食物主要是堅果,包括橡實、山毛櫸堅果、榛果、栗子等。牠們也非常喜歡吃玉蜀黍。這些都是北美洲東部印第安人的重要食物。因此,旅鴿和美洲原住民是生態競爭者。
這種競爭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亞特蘭大的考古顧問諾伊曼(Thomas W. Neumann)問道。諾伊曼指出,印第安人也會跟鹿、浣熊、松鼠、火雞爭搶堅果和玉蜀黍。所以不意外,他們對這些動物都積極獵捕。這點可由考古遺址發現的骨頭看出來。實際上,如同諾伊曼所注意到的,印第安人甚至會特地獵捕懷孕或哺乳中的雌鹿,而今日的獵人則是會刻意把這樣的雌鹿放走。印第安人在春季獵捕火雞,就在火雞下蛋之前(如果等到火雞蛋孵化,那些幼禽就有可能存活下來,因為牠們會跟隨任何一隻母火雞)。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消除堅果的競爭對手。諾伊曼對我說,這種模式非常一致,可見印第安人必定是刻意減少鹿、浣熊與火雞的數量。
以旅鴿對堅果和玉蜀黍的巨大胃口來看,印第安人理當也會獵捕牠們,也會想要限制牠們的數量。因此,考古遺址應該也會發現許多旅鴿的骨頭才對,諾伊曼對我說:「幾乎完全沒有,看來印第安人並沒有把旅鴿當成食物。」塞內卡族的那場獵鴿行動顯示,大批棲息在一起的旅鴿很容易捕捉。「如果牠們真的那麼容易獵捕,而人又總是傾向以最少的勞力獲取最大的報酬,那麼按理說考古遺址裡應該滿是旅鴿的骨頭。可是並沒有。」
在諾伊曼眼中,結論顯而易見:旅鴿在哥倫布之前的數量並不多。「當時的狀況是,與歐洲接觸造成的衝擊大幅改變了美洲生態動態,導致旅鴿大量增加。」奧杜邦看見的那一大群飛鳥是「爆發群體,這是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干擾的必然症狀」。
研究卡霍基亞的伍茲和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環境史學家赫爾曼(Bernd Herrmann)被諾伊曼的論點勾起興趣,於是檢視了針對卡霍基亞及其鄰近地點飲食狀況所做的六份考古研究。這些地方距離奧杜邦造訪的那個旅鴿棲息處都不遠。那些研究檢視了家戶廚餘,發現旅鴿的殘骸極為罕見。伍茲與赫爾曼寫道,卡霍基亞人既然「幾乎各種動物蛋白質的來源都吃,因此我們只能提出以下結論:這純粹是旅鴿的數目不足以供大量捕食」。
有些考古學家批評這樣的結論,認為旅鴿的骨頭不太可能保存下來。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旅鴿骨頭的稀少就無助於我們理解印第安人是否把這種鳥兒當成食物。不過,那六份研究卡霍基亞周圍的報告都提到發現許多鳥類骨頭,甚至還有少數小魚刺;有一份研究說發現了九千零五十三根鳥類骨頭,分屬於七十二個物種。「他們也發現了一些旅鴿的骨頭,但數量很少,」伍茲對我說:「別忘了,這些人可是餓得很,一心想要攝取蛋白質。缺乏旅鴿骨頭這個現象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當時旅鴿數量不多。在一四九二年以前,旅鴿是個稀有物種。」
旅鴿只是一個更大現象的其中一例而已。博物學家西頓(Ernest Thompson Seton)指出,哥倫布時代的北美洲擁有六千萬頭犎牛、三至四千萬頭叉角羚羊、一千萬頭麋鹿、一千萬頭騾鹿,以及多達二百萬頭山地綿羊。六千萬頭犎牛!實在令人難以想像。犎牛能夠以三十英里的時數連續奔跑數小時之久,並且以牠們長有角的巨大頭骨當做破城槌進行攻擊。成年犎牛的體重可達一噸。六千萬頭犎牛即是超過六百億磅重的這種脾氣暴躁且移動速度相當快的哺乳類動物踩踏在平原上。
西頓在一九二九年提出這項估計,至今仍廣泛受到引用。後來的生態學家採用了比較複雜的理論工具,提出數目較低的新估計;例如二○○二年,動物行為學家洛特就主張,「原始美洲」的犎牛數量介於二千四百至二千七百萬之間。儘管如此,大多數人還是認同西頓的基本論點:亦即最早的殖民者所見到的美洲,是一片充斥大批獸群的荒野,森林樹木高聳,湖泊魚群密集。不過,考古學家已愈來愈覺得這個論點需要添上一個附加說明。他們說,最早的殖民者看見的美洲確實到處是野生動物,但這種現象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實際上,那個有如伊甸園般的世界,主要是歐洲人無意間造成的結果。
在哥倫布抵達美洲時,人類已徹底改造了西半球的地貌。農業面積占了今日美國大陸面積的三分之二,西南部有大片地區都開闢為灌溉梯田。在中西部與東南部的玉蜀黍田地之間,有上千座土墩點綴著大地。東部沿海地區的森林一片片剝落,朝內陸縮減,海岸地帶轉而由農場覆蓋。西北部幾乎每一條注入海洋的溪流上都架著捕鮭網,而且幾乎到處可見印第安人放火焚燒。
在格蘭德河以南,印第安人將墨西哥盆地與猶加敦半島轉變成適合農耕的人造環境。梯田、運河與石頭鋪設的公路遍布安地斯山脈的西面。培高田地與堤道散布於貝尼省各處。農業延伸至阿根廷與智利中部。巨大的亞馬遜森林也許有四分之一被印第安人轉變為農場與農業樹林,曾經林木蔥鬱的安地斯山脈也被他們置換成草地與灌木叢(印加人因為擔心缺乏燃料而種植林場)。
這些行為全都對動物族群造成了影響。伍茲對我說,隨著卡霍基亞逐漸成長,玉蜀黍田地的面積也愈來愈廣。卡霍基亞的農民顯然不希望野牛群踐踏他們的田地,也不希望鹿、駝鹿或旅鴿偷吃玉蜀黍。於是,他們把自家周圍的這些動物獵殺至極為稀少。另一方面,他們也試圖促使這些物種在比較遠的地區繁衍增加,因為這些動物在那些地方有其用處。「結果就是他們得以和那類動物保持距離,」伍茲對我說:「舉例而言,犎牛的總數似乎下降不少,但他們希望在幾天的旅程即可抵達的大草原上保有數量眾多的犎牛以供獵捕。」
疾病將這片陸地上的印第安人掃除一空之後,這整套原有的生態制度即告瓦解。德索托的探險隊在十六世紀初於北美洲東南部遊蕩了四年,雖然看見許多人群,卻顯然連一頭犎牛也沒見到。(沒有任何一份記述提及犎牛,但他們若是目睹了這種令人驚奇的動物,應該不太可能沒有在記述中提起。)一百多年後,法國探險家拉薩爾在密西西比河上划著獨木舟順流而下,在當初德索托目睹許多繁榮城市的地方只看見「一片寂寥,杳無人跡」,十九世紀史學家帕克曼(Francis Parkman)寫道。法國人到處都遇見犎牛,「成群在河畔的大草原上吃草」。
卡加利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的犎牛研究者蓋斯特(Valerius Geist)指出,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之後,這種毛茸茸的動物隨即大幅擴張了牠們的生存範圍與數量。在他看來,「後哥倫布時期的犎牛數量之所以會那麼多,」主要是因為「歐亞大陸的疾病減少了〔印第安人〕的狩獵活動」。龐大的獸群是一種病態,是這片土地以前不曾發生過、以後也不太可能再出現的現象。
同樣的情形可能也發生在其他許多物種身上。「這裡的麋鹿數目如果一直都那麼大,〔考古〕遺址內應該滿布麋鹿骨頭才對,」猶他州立大學的野生動物生態學家凱伊對我說:「但考古學家會告訴你那些遺址裡都沒有麋鹿骨頭。」他說,在黃石國家公園周圍的殘骸堆裡,麋鹿骨頭在五百年前左右首度大量出現,差不多就是疫病大流行的時候。
在聖路易斯奧比斯波(San Luis Obispo)的加州州立理工大學任職的地理學家普雷斯頓(William S. Preston)指出,與歐洲人接觸之前,溫暖的加州海岸線原本居住著大量人口。哥倫布抵達以後,一切都變了。印第安族群崩解。蛤蜊與淡菜數量爆增,體型也變大。野獸橫行大地。德雷克爵士(Francis Drake)在一五七九年航入舊金山的港口,看見一片富饒的土地。「又大又肥的鹿多得數不清,」他宣稱。他怎麼會知道在僅僅一個世紀以前,這道海岸線其實聚居著密集的人口,鹿的數量反而頗為稀少?
這些主張並非全都受到熱切支持。凱伊對於麋鹿的研究尤其引來猛烈的抨擊。麋鹿體型很大,印第安人有可能獵到之後即就地宰殺,所以骨骸也就不會出現在聚落的殘骸堆裡。儘管如此,生態學家與考古學家都漸趨一致同意,毀滅了美洲原住民,連帶也摧毀了他們所管理的生態系統。
最早抵達的歐洲人在東部森林裡看見的那些有如公園般的開闊地貌,都很快就長滿林木。由於歐洲人沒有像先前的居民那樣以同樣的技巧與頻率焚燒大地,森林於是生長得愈來愈濃密。荒廢的玉蜀黍田地先是被雜草占據,接著又長出灌木叢與樹木。我的祖先畢靈頓的曾孫子女也許並不知道,梭羅讚賞的那一大片難以穿越的密林,其實是畢靈頓不曾見過的景象。當然,後來歐洲人又把新英格蘭的樹木幾乎完全砍伐一空。
那些新進居民往西移動的時候,早有一波疾病和一波生態失調現象搶先西進。疾病的傳播以可怕的速度在即短的時間內達到巔峰;有些生態失調狀況則是經過一百多年才逐漸緩和下來,而且後續還有許多餘震。「處女林在十六、十七世紀期間不存在,」史學家派恩(Stephen Pyne)寫道:「而是十八世紀末與十九世紀初的發明。」也就是說,歐洲人根本沒有摧毀原始純淨的荒野,而是創造了這種東西。
到了一八○○年,西半球已到處是人造荒野。鄧尼凡寫道,如果「原始森林」指的是沒有受到人類染指的林地,那麼這種森林在十九世紀的數量比十七世紀還多。
因為人口災難而新造就的荒野確實非常美麗。不過,這樣的荒野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墳墓上,而且和馬雅的寺廟一樣是不折不扣的遺跡。
►《1491》導讀:看看古代美洲,想想今日台灣——一種地理學想像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衛城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
譯者:陳信宏
一四九二年,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卻是美洲歷史「失落」的開始。這片大陸在歐洲人來到之前,已孕育出馬雅、阿茲特克、印加等三大古文明,但隨著歐洲人征服美洲,這些文明的創建者印第安人,不僅失去了土地,也失去述說自己歷史的權力,淪為「沒有歷史的人」。而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觀,導致許多偏見產生,甚至進入教科書。
本書作者查爾斯.曼恩發現,數十年來已有不少專家學者投入相關研究,且大幅修正了前人的錯誤,但自己念高中的兒子,竟然還跟三十年前的他一樣,被教科書灌輸著同樣的陳舊觀念與過時理論,於是他決定親自提筆,把那些知識拼圖組織起來,重建美洲原住民真實面貌。
值得推崇的是,作者雖有匡正偏見的企圖,卻不急於灌輸讀者正確的定論,而是展現記者追蹤調查的本領,深入追索偏見是怎樣形成、又是如何被打破的曲折歷程。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四九一》不只是一部深入淺出的大眾史著作,也是精采好看的報導文學作品,更是關於原住民族歷史書寫的極佳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