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鴿比賽的上百萬元獎金,前四名為何寧願“死亡”或“失蹤”也不肯去領?
版主:NSR-268835
第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1鴿網
小小信鴿天上飛,想不到有個大江湖。
信鴿運動是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批准開展的體育專案之一。5月1日舉辦了上海市第十六屆一歲鴿特比大獎賽(“特比”意為“特別比賽”,下同),數千隻信鴿從河南虞城縣放飛,信鴿識路,往上海飛,能以最快速度到家者勝。說來簡單,可本次比賽有些詭異。某參賽者的兩隻信鴿奪得第一名和第三名,數日後上海信鴿協會要求複驗時,卻被宣佈“死亡”了,先說是“殺掉了”,後又稱是“拉痢疾死了”。另一參賽者的兩隻信鴿奪得了第二名和第四名,可哪怕被取消名次,也沒來複驗。
要知道,本次賽事獎金挺豐厚,冠軍45萬元,亞軍33.75萬元,季軍22.5萬元,第四名8萬元。信鴿千里迢迢飛一趟,參賽者為何棄了百萬獎金?當然,由於諸多鴿迷的質疑,以及前四名信鴿的“離奇死亡”和“不見蹤影”,上海信鴿協會並未公佈成績,獎金自然還未發放。
調查程式早已開啟,公安已介入。要查的,當然不僅是冠軍信鴿之死。
【質疑】
比賽當天就出事了。
一群上海鴿迷在家裡守著,盼著小信鴿們從河南回家,成績網路直播。當日下午四時多,第一隻鴿子飛回來了,可沒多久,圈內人就覺察出不對來——
獲得第一名和第三名的,都是李某的鴿子,獲得第二名和第四名的都是張某的鴿子,且不談同一人能同一批次培養出數隻優秀信鴿的概率有多大,就說前四名的成績,竟然前後相差不過4分鐘。要知道從河南到上海,空中飛行距離六百多公里,漫天飛舞的鴿子,難道也會和“好友”結伴相攜而行?內行人直呼不可能。一位養鴿子數十年的鴿友回憶,類似情況曾出現過,一般是目的地附近有大霧大雨等惡劣天氣,信鴿們集體迷失,待天氣轉好才陸續找到了家的方向。但比賽當日,天氣還不錯。
還讓人看不懂的是,前四名的“信鴿集團軍”,比第五名到達的鴿子,快了約50分鐘,但根據飛行距離,第一名還比第五名多了大約18公里。這四隻“天賦異稟”的鴿子的鴿棚都在浦東新區,從西北方向飛回,竟然比崇明和寶山等地的信鴿還要快。已有外地鴿友來相詢,求結識這兩位上海“高人”,求教育種和飼養方法,因圈內傳聞,去年也是他們,拿了好名次。上海資深鴿友們聽了,呵呵一笑,欲言又止。
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大。比賽第二天,上海信鴿協會便成立了調查小組,並向公安機關報了案。鴿協內部,也開始了嚴謹的複驗和調查。
想不到的是,有問題的不僅是前四名。在對前1000名信鴿的檢驗中發現,“有問題”的信鴿至少有71只,還有一些人不願意送信鴿來複驗,理由五花八門,有說被黃鼠狼吃掉的,有說被自己殺了吃掉的,反正就是不來。不得已,為了補錄成績,上海鴿協還對第1001名到第1100名進行驗鴿。
畢竟,1000名以內都有獎金,最低1800元。獎金大多數都來自鴿友們為參賽鴿子購買足環的錢,一般來說,數百元的足環就如報名費,足環價格越高,比賽獎金越多。
【“秘密”】
記者聽了一聲感慨,信鴿比賽獎金還真不少。有老法師笑笑,說這還不算什麼,如今各地一些賽鴿公棚舉辦的比賽,已出現了數千萬元乃至上億元的巨獎。再加上由信鴿比賽延伸出的“指定鴿”壓注,以及一些處於灰色地帶的私下賭博,一場勝負背後的資金量之大,令人咂舌。
利益驅動之下,早就有了不少關於比賽作弊“公開的秘密”,數位鴿界資深人士隨口就跟記者講出一二來——
比如俗稱的“AB棚”,其實就是人代替鴿子比賽。比如事先知道了這批信鴿要在河南某地放飛回上海,可以把要參賽的上海信鴿養在河南某地,或者把某只河南信鴿套上上海的腳環,於是這只“問題信鴿”一出發便往比較近的“家”飛,到了之後再由汽車等其他交通工具運到上海,再想辦法讓它“扮”成風塵僕僕的樣子,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則“假裝抵達”。
還有一種套路叫“擴大足環”,說白了,就是用別的鴿子參賽,冒“名”頂替。比如把一歲鴿的足環取下,套在相對靠譜或者熟悉這條線路的年長鴿子腳上。
近些年來,關於信鴿比賽作弊的質疑時有發生。據報導,2011年北方某市某公棚舉辦信鴿比賽,涉及金額近千萬元,鴿友發現在大霧中,竟也有信鴿陸續飛回,成績比晴天時還好;另據報導,2014年,東北某城市,還有人自願出資80萬元為當地信鴿協會提供大賽獎金,以此換來當地信鴿協會秘書長的“官職”,負責信鴿比賽工作,引發“水很深”的猜想。
實際上,自現代信鴿比賽建立之初,組織者便不斷地制定、修正比賽規則,這些年在防作弊上也花了不少功夫,比如在鴿子翅膀上蓋章、在鴿子身上放置密碼條或暗號等。這一次,上海參賽信鴿所用的,已是一次性防揭動易碎貼封環;足環則是專用電子足環,只要歸巢的鴿子用腳接觸設備電子踏,則會馬上生成資訊上傳,產生成績。可哪怕用上了電子足環,也有人能仿製、複製,比賽時鴿子隨它飛,人在家裡便能“操縱成績”。“道高一尺”,怎奈“魔高一丈”,總有更高明的作弊方法出現。何況,巨額獎金之下,總有人挖空心思、鋌而走險。
在採集資訊,集中鴿子,乃至運輸、放飛過程中,都有做手腳的空間,“內鬼”難防,何況其中大多數都是內行人。
“老法師”講了幾種猜想:比如,有“內部人士”為了確保某些鴿子飛出好成績,便給另一些鴿子喂鹽水,鴿子渴了中途要喝水,名次就下來了。還比如,小圈子裡知道某幾隻鴿子有潛力,為了“減少競爭對手”,就把它們“提前悄悄做掉”。猜想也未必是空穴來風。十多年前,浙江某縣的信鴿協會組織的比賽曾鬧出醜聞,裁判員在路上停車吃飯,竟叫服務員殺掉4只信鴿當下酒菜……數百上千公里的信鴿比賽,鴿子沒飛回家也是常事,鴿子不會說話,類似的惡劣行徑,竟難有證據。
【“破案”】
記者多方打聽,試圖調查本次上海信鴿比賽的作弊疑點。數人勸記者,難。信鴿在體育項目中,是特別的存在。這群“信鴿運動員”在數百乃至數千公里的飛行中,幾乎沒有觀眾,甚至連信鴿的主人,也不知道它們究竟在哪裡,經歷過什麼。
上海信鴿協會一位元負責人向記者講述,大約10年前他參與的一次“破案”過程——有信鴿得了第二名,照規則,主辦方要立即派人上門驗鴿,現場確認鴿子是否真實參賽。沒想到,怎麼敲門對方就是不開,門裡門外一直僵持到天黑。裁判員們都心裡嘀咕,肯定是有貓膩,可能鴿子還沒回來呢?正沒辦法的時候,主辦方接到電話,說的正是這位躲在門內的參賽者,在江陰某處設置了“AB棚”。原來是當地鴿棚的小夥計,因被拖欠工錢,一怒之下舉報了老闆。於是人們趕到江陰,發現鴿子已不在,但從角落的鴿糞中找到了鴿子腳上的密碼環,回上海一比對,正是此次參賽的信鴿。
證據確鑿,可這位作弊者卻已逃之夭夭。那只是一場常規賽,前幾名的獎金也不過數百上千元,於是取消成績,開除會籍作罷。
在數位“老法師”的記憶中,全國各地信鴿比賽被質疑的不少,可真正被“破獲”的,幾乎只有這一起,而其中關鍵,還在於內部舉報。當下作弊手段較十年前更巧妙,只怕更難抓到證據。
不過好消息是,這一次,在上海信鴿協會的配合下,公安機關已介入調查。
【改變】
作弊的事讓人歎氣。一陣沉默,話題一轉,鴿迷們忍不住都講起舊時光來,至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養信鴿、玩信鴿、參加信鴿比賽是一項純粹而美好的事。人們反復對記者提及的是,只要“鴿子能飛回家”就已滿足,根本無所謂獎金。
老王養信鴿30多年,要“自豪一輩子”的,是曾經培養了一隻信鴿“戰神”,參加長距離比賽從新疆飛回上海,拿了第二名。他只要提起信鴿便泛出笑容,說起它多辛苦,說它可能飛越了羅布泊,說那一次4000多隻信鴿經歷60天飛行,只回來了36只,說後來給這只“戰神”養老送終了……那次輝煌的戰績,幾乎沒有獎金。
老王懷念那個年代:人們講感情,對大自然和小動物有包容心——鴿子蛋都是跟小圈子裡的阿哥阿叔們討的;弄堂裡的阿姨剛燙了頭髮,卻被信鴿滴了鳥屎在頭上,老王當年還是小王,趕緊笑臉迎上要賠錢,對方一句不要緊;當年信鴿比賽,鴿子回來了還要到弄堂門口打公共電話報消息,排隊的人聽說是“鴿子到了”,都很理解地讓出位置來;若信鴿在比賽裡得了名次,單位同事和隔壁鄰居們也會在人前誇讚:喏,那是我兄弟的信鴿……
記者查閱檔案和舊報紙,發現關於信鴿比賽的新聞中,多是昂揚的文字,報導的熱度堪比當下的“圍棋人機大戰”。如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場北京飛上海的和平競賽,上海信鴿“黑雨點”的成績,打破記錄,“在中國養鴿史上是驚人的”;還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記者用“跟大自然進行奮勇搏鬥”來讚賞“特殊運動員”信鴿,並在“千里競翔的冠軍誕生經過”的描述中,不惜筆墨。
曾幾何時,人們說起上海信鴿運動,個個豎起大拇指,那是中國信鴿運動的起源地,中國第一家現代信鴿運動俱樂部、第一本信鴿刊物都在這裡誕生,上海的報館用信鴿傳遞快訊,上海的信鴿“參軍”成為“情報員”,多少上海信鴿開風氣之先。上海鴿迷津津樂道的一段歷史是,1929年僑居在上海的西方人成立了上海信鴿俱樂部,卻認為“華人的信鴿不夠水準”,李梅齡等人決心申請加入上海信鴿俱樂部,並用中國自己的信鴿品種戰勝對手。在多次比賽嶄露頭角之後,1935年,李梅齡的信鴿在參加天津到上海的長距離比賽中,囊括前5名。同年,上海信鴿俱樂部換屆選舉,中外會員一致推選李梅齡為會長,並將俱樂部更名為“上海信鴿會”,這也是中國信鴿史上第一個信鴿協會。
可如今,令人遺憾的是,上海人能想起的與信鴿相關的事不多了。或許,一是居民社區內鴿棚拆與不拆的投訴與糾紛;二則是信鴿比賽作弊。
鴿迷們都感慨,隨著經濟發展,信鴿這項運動似乎“變味”了。可當然,其中也不乏純粹的愛鴿之心,上海信鴿協會舉辦的各類常規賽事從未間斷,獎金不過數百上千元,不乏愛好者參賽。上海老年鴿友聯誼會至今依舊會聚會喝茶,比賽能有一些獎盃作為精神獎勵,便已很開心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信鴿運動顯得太“老派”了,年輕一代對此感興趣的,並不多。想想曾經的電腦遊戲,被視為影響學習的“洪水猛獸”,如今在引導和規範之下,電子競技運動專案逐步登上了一些國際級賽事的“大雅之堂”,粉絲眾多。相比之下,1986年,上海信鴿協會註冊會員在3萬多名,如今少了約三分之二。
而記者更擔心的是,雖然信鴿運動“老派”,但也不可“妖魔化”,由於不理解而談鴿色變,一提信鴿便是擾民、作弊和禽流感,似乎也太不公平。
怎麼辦?上海信鴿協會下了決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類似的大獎賽中,獎金將“攤薄”,前幾名的獎金將大幅減少,多獎勵前一千名的參與者。記者從上海信鴿協會官網上看到,明年的一歲鴿特比大獎賽,第一名獎金20萬元,第二名15萬元,第三名10萬元,比今年砍了過半。而對於市場上賽鴿公棚動則上千萬元獎金的比賽,上海信鴿協會也著手制定“管理辦法”,爭取淡化獎金的“誘惑”。此外,上海信鴿協會在5月1日的比賽之後,便開始依法調查與整頓,未來計畫成立監管委員會,開展公開審計,並挑選專業性強、有經驗、人品好的鴿友參與監督。
這一次信鴿“離奇死亡”若能真相大白,或許倒是一件好事。
切勿,讓一隻冠軍信鴿之死,影響了數十年的愛好、傳承與信心。
小小信鴿天上飛,想不到有個大江湖。
信鴿運動是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批准開展的體育專案之一。5月1日舉辦了上海市第十六屆一歲鴿特比大獎賽(“特比”意為“特別比賽”,下同),數千隻信鴿從河南虞城縣放飛,信鴿識路,往上海飛,能以最快速度到家者勝。說來簡單,可本次比賽有些詭異。某參賽者的兩隻信鴿奪得第一名和第三名,數日後上海信鴿協會要求複驗時,卻被宣佈“死亡”了,先說是“殺掉了”,後又稱是“拉痢疾死了”。另一參賽者的兩隻信鴿奪得了第二名和第四名,可哪怕被取消名次,也沒來複驗。
要知道,本次賽事獎金挺豐厚,冠軍45萬元,亞軍33.75萬元,季軍22.5萬元,第四名8萬元。信鴿千里迢迢飛一趟,參賽者為何棄了百萬獎金?當然,由於諸多鴿迷的質疑,以及前四名信鴿的“離奇死亡”和“不見蹤影”,上海信鴿協會並未公佈成績,獎金自然還未發放。
調查程式早已開啟,公安已介入。要查的,當然不僅是冠軍信鴿之死。
【質疑】
比賽當天就出事了。
一群上海鴿迷在家裡守著,盼著小信鴿們從河南回家,成績網路直播。當日下午四時多,第一隻鴿子飛回來了,可沒多久,圈內人就覺察出不對來——
獲得第一名和第三名的,都是李某的鴿子,獲得第二名和第四名的都是張某的鴿子,且不談同一人能同一批次培養出數隻優秀信鴿的概率有多大,就說前四名的成績,竟然前後相差不過4分鐘。要知道從河南到上海,空中飛行距離六百多公里,漫天飛舞的鴿子,難道也會和“好友”結伴相攜而行?內行人直呼不可能。一位養鴿子數十年的鴿友回憶,類似情況曾出現過,一般是目的地附近有大霧大雨等惡劣天氣,信鴿們集體迷失,待天氣轉好才陸續找到了家的方向。但比賽當日,天氣還不錯。
還讓人看不懂的是,前四名的“信鴿集團軍”,比第五名到達的鴿子,快了約50分鐘,但根據飛行距離,第一名還比第五名多了大約18公里。這四隻“天賦異稟”的鴿子的鴿棚都在浦東新區,從西北方向飛回,竟然比崇明和寶山等地的信鴿還要快。已有外地鴿友來相詢,求結識這兩位上海“高人”,求教育種和飼養方法,因圈內傳聞,去年也是他們,拿了好名次。上海資深鴿友們聽了,呵呵一笑,欲言又止。
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大。比賽第二天,上海信鴿協會便成立了調查小組,並向公安機關報了案。鴿協內部,也開始了嚴謹的複驗和調查。
想不到的是,有問題的不僅是前四名。在對前1000名信鴿的檢驗中發現,“有問題”的信鴿至少有71只,還有一些人不願意送信鴿來複驗,理由五花八門,有說被黃鼠狼吃掉的,有說被自己殺了吃掉的,反正就是不來。不得已,為了補錄成績,上海鴿協還對第1001名到第1100名進行驗鴿。
畢竟,1000名以內都有獎金,最低1800元。獎金大多數都來自鴿友們為參賽鴿子購買足環的錢,一般來說,數百元的足環就如報名費,足環價格越高,比賽獎金越多。
【“秘密”】
記者聽了一聲感慨,信鴿比賽獎金還真不少。有老法師笑笑,說這還不算什麼,如今各地一些賽鴿公棚舉辦的比賽,已出現了數千萬元乃至上億元的巨獎。再加上由信鴿比賽延伸出的“指定鴿”壓注,以及一些處於灰色地帶的私下賭博,一場勝負背後的資金量之大,令人咂舌。
利益驅動之下,早就有了不少關於比賽作弊“公開的秘密”,數位鴿界資深人士隨口就跟記者講出一二來——
比如俗稱的“AB棚”,其實就是人代替鴿子比賽。比如事先知道了這批信鴿要在河南某地放飛回上海,可以把要參賽的上海信鴿養在河南某地,或者把某只河南信鴿套上上海的腳環,於是這只“問題信鴿”一出發便往比較近的“家”飛,到了之後再由汽車等其他交通工具運到上海,再想辦法讓它“扮”成風塵僕僕的樣子,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則“假裝抵達”。
還有一種套路叫“擴大足環”,說白了,就是用別的鴿子參賽,冒“名”頂替。比如把一歲鴿的足環取下,套在相對靠譜或者熟悉這條線路的年長鴿子腳上。
近些年來,關於信鴿比賽作弊的質疑時有發生。據報導,2011年北方某市某公棚舉辦信鴿比賽,涉及金額近千萬元,鴿友發現在大霧中,竟也有信鴿陸續飛回,成績比晴天時還好;另據報導,2014年,東北某城市,還有人自願出資80萬元為當地信鴿協會提供大賽獎金,以此換來當地信鴿協會秘書長的“官職”,負責信鴿比賽工作,引發“水很深”的猜想。
實際上,自現代信鴿比賽建立之初,組織者便不斷地制定、修正比賽規則,這些年在防作弊上也花了不少功夫,比如在鴿子翅膀上蓋章、在鴿子身上放置密碼條或暗號等。這一次,上海參賽信鴿所用的,已是一次性防揭動易碎貼封環;足環則是專用電子足環,只要歸巢的鴿子用腳接觸設備電子踏,則會馬上生成資訊上傳,產生成績。可哪怕用上了電子足環,也有人能仿製、複製,比賽時鴿子隨它飛,人在家裡便能“操縱成績”。“道高一尺”,怎奈“魔高一丈”,總有更高明的作弊方法出現。何況,巨額獎金之下,總有人挖空心思、鋌而走險。
在採集資訊,集中鴿子,乃至運輸、放飛過程中,都有做手腳的空間,“內鬼”難防,何況其中大多數都是內行人。
“老法師”講了幾種猜想:比如,有“內部人士”為了確保某些鴿子飛出好成績,便給另一些鴿子喂鹽水,鴿子渴了中途要喝水,名次就下來了。還比如,小圈子裡知道某幾隻鴿子有潛力,為了“減少競爭對手”,就把它們“提前悄悄做掉”。猜想也未必是空穴來風。十多年前,浙江某縣的信鴿協會組織的比賽曾鬧出醜聞,裁判員在路上停車吃飯,竟叫服務員殺掉4只信鴿當下酒菜……數百上千公里的信鴿比賽,鴿子沒飛回家也是常事,鴿子不會說話,類似的惡劣行徑,竟難有證據。
【“破案”】
記者多方打聽,試圖調查本次上海信鴿比賽的作弊疑點。數人勸記者,難。信鴿在體育項目中,是特別的存在。這群“信鴿運動員”在數百乃至數千公里的飛行中,幾乎沒有觀眾,甚至連信鴿的主人,也不知道它們究竟在哪裡,經歷過什麼。
上海信鴿協會一位元負責人向記者講述,大約10年前他參與的一次“破案”過程——有信鴿得了第二名,照規則,主辦方要立即派人上門驗鴿,現場確認鴿子是否真實參賽。沒想到,怎麼敲門對方就是不開,門裡門外一直僵持到天黑。裁判員們都心裡嘀咕,肯定是有貓膩,可能鴿子還沒回來呢?正沒辦法的時候,主辦方接到電話,說的正是這位躲在門內的參賽者,在江陰某處設置了“AB棚”。原來是當地鴿棚的小夥計,因被拖欠工錢,一怒之下舉報了老闆。於是人們趕到江陰,發現鴿子已不在,但從角落的鴿糞中找到了鴿子腳上的密碼環,回上海一比對,正是此次參賽的信鴿。
證據確鑿,可這位作弊者卻已逃之夭夭。那只是一場常規賽,前幾名的獎金也不過數百上千元,於是取消成績,開除會籍作罷。
在數位“老法師”的記憶中,全國各地信鴿比賽被質疑的不少,可真正被“破獲”的,幾乎只有這一起,而其中關鍵,還在於內部舉報。當下作弊手段較十年前更巧妙,只怕更難抓到證據。
不過好消息是,這一次,在上海信鴿協會的配合下,公安機關已介入調查。
【改變】
作弊的事讓人歎氣。一陣沉默,話題一轉,鴿迷們忍不住都講起舊時光來,至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養信鴿、玩信鴿、參加信鴿比賽是一項純粹而美好的事。人們反復對記者提及的是,只要“鴿子能飛回家”就已滿足,根本無所謂獎金。
老王養信鴿30多年,要“自豪一輩子”的,是曾經培養了一隻信鴿“戰神”,參加長距離比賽從新疆飛回上海,拿了第二名。他只要提起信鴿便泛出笑容,說起它多辛苦,說它可能飛越了羅布泊,說那一次4000多隻信鴿經歷60天飛行,只回來了36只,說後來給這只“戰神”養老送終了……那次輝煌的戰績,幾乎沒有獎金。
老王懷念那個年代:人們講感情,對大自然和小動物有包容心——鴿子蛋都是跟小圈子裡的阿哥阿叔們討的;弄堂裡的阿姨剛燙了頭髮,卻被信鴿滴了鳥屎在頭上,老王當年還是小王,趕緊笑臉迎上要賠錢,對方一句不要緊;當年信鴿比賽,鴿子回來了還要到弄堂門口打公共電話報消息,排隊的人聽說是“鴿子到了”,都很理解地讓出位置來;若信鴿在比賽裡得了名次,單位同事和隔壁鄰居們也會在人前誇讚:喏,那是我兄弟的信鴿……
記者查閱檔案和舊報紙,發現關於信鴿比賽的新聞中,多是昂揚的文字,報導的熱度堪比當下的“圍棋人機大戰”。如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場北京飛上海的和平競賽,上海信鴿“黑雨點”的成績,打破記錄,“在中國養鴿史上是驚人的”;還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記者用“跟大自然進行奮勇搏鬥”來讚賞“特殊運動員”信鴿,並在“千里競翔的冠軍誕生經過”的描述中,不惜筆墨。
曾幾何時,人們說起上海信鴿運動,個個豎起大拇指,那是中國信鴿運動的起源地,中國第一家現代信鴿運動俱樂部、第一本信鴿刊物都在這裡誕生,上海的報館用信鴿傳遞快訊,上海的信鴿“參軍”成為“情報員”,多少上海信鴿開風氣之先。上海鴿迷津津樂道的一段歷史是,1929年僑居在上海的西方人成立了上海信鴿俱樂部,卻認為“華人的信鴿不夠水準”,李梅齡等人決心申請加入上海信鴿俱樂部,並用中國自己的信鴿品種戰勝對手。在多次比賽嶄露頭角之後,1935年,李梅齡的信鴿在參加天津到上海的長距離比賽中,囊括前5名。同年,上海信鴿俱樂部換屆選舉,中外會員一致推選李梅齡為會長,並將俱樂部更名為“上海信鴿會”,這也是中國信鴿史上第一個信鴿協會。
可如今,令人遺憾的是,上海人能想起的與信鴿相關的事不多了。或許,一是居民社區內鴿棚拆與不拆的投訴與糾紛;二則是信鴿比賽作弊。
鴿迷們都感慨,隨著經濟發展,信鴿這項運動似乎“變味”了。可當然,其中也不乏純粹的愛鴿之心,上海信鴿協會舉辦的各類常規賽事從未間斷,獎金不過數百上千元,不乏愛好者參賽。上海老年鴿友聯誼會至今依舊會聚會喝茶,比賽能有一些獎盃作為精神獎勵,便已很開心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信鴿運動顯得太“老派”了,年輕一代對此感興趣的,並不多。想想曾經的電腦遊戲,被視為影響學習的“洪水猛獸”,如今在引導和規範之下,電子競技運動專案逐步登上了一些國際級賽事的“大雅之堂”,粉絲眾多。相比之下,1986年,上海信鴿協會註冊會員在3萬多名,如今少了約三分之二。
而記者更擔心的是,雖然信鴿運動“老派”,但也不可“妖魔化”,由於不理解而談鴿色變,一提信鴿便是擾民、作弊和禽流感,似乎也太不公平。
怎麼辦?上海信鴿協會下了決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類似的大獎賽中,獎金將“攤薄”,前幾名的獎金將大幅減少,多獎勵前一千名的參與者。記者從上海信鴿協會官網上看到,明年的一歲鴿特比大獎賽,第一名獎金20萬元,第二名15萬元,第三名10萬元,比今年砍了過半。而對於市場上賽鴿公棚動則上千萬元獎金的比賽,上海信鴿協會也著手制定“管理辦法”,爭取淡化獎金的“誘惑”。此外,上海信鴿協會在5月1日的比賽之後,便開始依法調查與整頓,未來計畫成立監管委員會,開展公開審計,並挑選專業性強、有經驗、人品好的鴿友參與監督。
這一次信鴿“離奇死亡”若能真相大白,或許倒是一件好事。
切勿,讓一隻冠軍信鴿之死,影響了數十年的愛好、傳承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