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警鴿: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安保功臣
版主:NSR-268835
第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文章出處: 116賽鴿網 / 2016-3-9 9:46:50 / 来源:愛鴿之人
60多年前,當警用通訊工具和管道尚為稀缺之時,警鴿曾為公安戰士傳遞資訊。
一、舊警察局留下的警鴿一隻也不能殺
1949年5月27日,大上海在激烈的槍聲中解放了。翌日,中共華東社會部副部長李士英、揚帆等十多名解放軍代表,順利地接管了國民黨上海市警察局。
三天前,舊員警頭子毛森,驚魂落魄地逃往臺灣,留下了滿地狼藉的辦公室,還有上百羽警鴿。這些警鴿品種很多:有日本侵華時留下的小巧玲瓏的日本鴿,有舊員警用黃金換來的、強健的德國鴿,亦有國民黨軍統向美國人要來的“大塊頭”軍鴿……這些鴿子曾為軍統和舊員警破獲地下黨組織和舊員警通訊聯絡立過“戰功”。
接管舊警察局後,有人主張將這些“惡貫滿盈”的警鴿全部殺掉,然而,共和國上海首任公安局局長李士英卻清楚,鴿子只是一種通訊工具,既然能為軍統和舊員警效勞,為何不能為新中國的人民警察服務呢?何況這些鴿子都是品種精良、又經過特殊訓練的鴿之精英。
李局長果斷下令,警鴿一隻也不能殺,全部保留下來,而且養鴿子的舊員警也要留下來。於是,袁建東與幾位飼養鴿子的舊員警,成為新中國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首任“鴿警”,其全稱是上海市公安局行政處警鴿股警鴿總站,總站共有8位飼養鴿子的員警。
上世紀50年代初,新成立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的通訊工具較為原始,除市區黃浦、新城、南市等公安局設手搖電話外,許多偏遠的分局和派出所都沒有電話。
那時,上海的治安形勢頗為嚴峻,每天各分、縣局都要向市局彙報治安情況和突發事件,市局每天要下發協緝、協查、會議通知等,都離不開通訊聯絡。在一時無法電話聯繫的情況下,諸多通訊工具中,警鴿當屬最為理想的通訊工具。
二、警鴿是怎樣訓練出來的
當時,警鴿總站地點設在市局10樓的頂層。頂層上有大小鴿棚7只,留置鴿棚一隻。市公安局設警鴿總站,偏遠的分局和各郊縣公安局以及偏遠的派出所都設有警鴿分站,通過鴿子互放,來達到市局與各分、縣局互通資訊的目的。
警鴿按工作性質分為單程通訊鴿、往返通訊鴿、夜間通訊鴿三種。
單程通訊鴿最為普通。每天清晨,分局的通訊員將鴿子放在竹子和線繩做的八角折疊籠內,騎著摩托車帶到市局警鴿總站,放入留置棚內,又將市局的警鴿帶回各自分局或派出所警鴿分站,平時每兩小時對放一次,如有特殊情況可隨時放飛。
往返通訊鴿,主要是用於路程較遠、隔山隔水、通訊員往返不便之地。它們能自來自去,比如吳淞、洋涇等分局和偏遠的縣局和派出所。
1962年,為防止蔣介石企圖反攻大陸,在崇明島也設立了警鴿分站,那麼遠的島上,鴿子展翅翱翔,一小時就可往返。往返通訊鴿的訓練方法比較有趣,先是將鴿子放在市局警鴿總站留宿和餵食,但不給其喝水,然後把它們帶到各自的分站喝水,訓練三次以上,警鴿就能迅速往返了。所以每次放飛後,這些鴿子渴得直往各自的分站覓水,喝足水,放罷信,鴿子又餓得直飛總站覓食,如此便達到了速去速回的目的。
再一種是比較特殊的夜間通訊鴿,這些鴿子主要是在夜間放飛,其目的是為了夜間突發事件聯絡之需。夜間通訊鴿是經過特殊訓練而成,其主要訓練方法是:白天關在遮黑的鴿棚內,不讓其見陽光,晚上八九點鐘放飛一次。警鴿總站樓頂層設立4只燈,鴿子圍著燈光飛翔,再逐步拉長飛行距離。因為鴿子有特殊的地磁感,很快就適應了夜間環境。如員警巡邏時,帶上警鴿,有情況時就放飛鴿子,它們能迅速返巢報警。
有一次,莘莊地區發生一起命案,那時的命案比較罕見,法醫、技術人員聞警迅即趕到現場。技術員勘查時,才發現忘帶了取指紋的工具,立即放飛帶去的警鴿,地處外灘的市局警鴿總站很快收到資訊,馬上派人送去。技術員及時取下指紋,經過縝密偵查和比對指紋,很快偵破了命案。
三、令人頭痛的警鴿天敵
常用的警鴿其鴿種有雨點、灰殼、醬色鴿三種。雨點是品種最精良的鴿子。
鴿子的優劣主要是看其眼睛、翅膀和站立的角度。眼睛分為黃沙眼、桃花眼、紅眼,黃沙眼為最好,同時看其內在的眼珠,要明亮,收縮頻率越快越好,說明鴿子反應迅速;鴿子的翅膀要看其大毛,一般11根以上較好;鴿子站立的角度越直越好,要挺胸收肚,這樣飛行時身體的阻力小,飛行速度則越快。
那時,上海市公安局警鴿總站約有警鴿600羽左右,與各分局和縣局的警鴿加起來約2000羽,每羽警鴿都配有腳環和色環。腳環上列有警鴿號碼、出生年月,腳環的不同顏色用來區別警鴿各自的用途。
警鴿飛行時攜帶的工具有布袋、長筒、腳筒三種。布袋放在鴿子的腹下,用一根細繩掛在其脖子上,放較大的紙質材料;長筒放在鴿子的脊背上,用鬆緊帶扣住警鴿的兩側翅膀;短筒則套在鴿子的腳上,放簡單的便條用。一般的通訊紙為11cm×14cm大小,上面標有“警鴿通訊紙”的字樣。
然而,令人頭痛的是,老鷹成了警鴿的天敵。那時,生態環境很好,蒼茫的天穹上,時常出現兇猛的老鷹,黑色的老鷹雖然沒有鴿子飛得高、下滑得快,但老鷹躲在低處,趁鴿群下滑時,瞅準時機猛地飛撲過去,叼走一羽鴿子就飛到樓頂上貪婪地吞食。警鴿總站對面的冶金局樓頂上,常常看到老鷹吃剩的鴿子骨頭和羽毛,鴿警見之心痛不已。為了給警鴿創造一個良好的飛行環境,鴿警見到藍天上飛翔的老鷹,就用槍瞄準射擊,曾打下過不少貪婪捕捉鴿子的老鷹。
隨著通訊工具的發展,偏遠的分、縣局有了電話,但一時還不能徹底取消警鴿。因為那時還常常停電,電訊系統有時受到破壞。有突發事件時,員警趕到現場,沒有電話,還是離不開警鴿,警鴿已然成為不可或缺的輔助通訊工具。
四、“文革”中警鴿銷聲匿跡
警鴿不但作為通訊工具,又作為節日放飛的重要慶賀道具。因繪畫大師畢卡索有幅鴿子銜著橄欖枝的名畫,象徵著和平,且得到了世界的公認,鴿子又成了和平的象徵。
那時,每年國慶日和勞動節,警鴿都集中到人民廣場,待少先隊員的遊行隊伍經過主席臺時,成千上萬只鴿子倏地一起放飛,滿目鴿影,場面壯觀美麗。
有幾羽警鴿,老鴿警袁建東特別寵愛,它們不僅是通訊工具,也成了老袁知心的朋友。那時,運動一個接一個,袁建東是當時留下的舊員警,儘管他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養鴿,但每次運動一來,他都要被“洗澡”一下。有時,老袁遇到挫折或不順心時,就獨自來到大樓的頂層,雙手圍著嘴巴,熟練地打一個呼哨,知心的鴿子聞聽到後,會從藍天迅速展翅下滑至袁建東的肩頭和掌上。老袁會自言自語地與警鴿傾訴心中的苦悶,心中便順暢許多。
可惜“文革”中,象徵著和平的鴿子,卻莫明其妙地成了沒有階級立場、調和敵我矛盾的玩藝兒,警鴿也未能倖免,造反派把警鴿的命也革掉了。市公安局突然一紙命令,使鴿警們培養了20多年的精良警鴿全部命歸黃泉。
那天中午,袁建東去食堂打飯時,看到被宰殺的警鴿成了桌上的佳餚,心裡那個痛啊,難以言喻。
警鴿雖然在“文革”中銷聲匿跡了,但它們在新中國成立後相當一段時間裡,為人民警察及時傳遞資訊,立下了汗馬功勞。(李動 據2015年12月28日《解放日報》)\
60多年前,當警用通訊工具和管道尚為稀缺之時,警鴿曾為公安戰士傳遞資訊。
一、舊警察局留下的警鴿一隻也不能殺
1949年5月27日,大上海在激烈的槍聲中解放了。翌日,中共華東社會部副部長李士英、揚帆等十多名解放軍代表,順利地接管了國民黨上海市警察局。
三天前,舊員警頭子毛森,驚魂落魄地逃往臺灣,留下了滿地狼藉的辦公室,還有上百羽警鴿。這些警鴿品種很多:有日本侵華時留下的小巧玲瓏的日本鴿,有舊員警用黃金換來的、強健的德國鴿,亦有國民黨軍統向美國人要來的“大塊頭”軍鴿……這些鴿子曾為軍統和舊員警破獲地下黨組織和舊員警通訊聯絡立過“戰功”。
接管舊警察局後,有人主張將這些“惡貫滿盈”的警鴿全部殺掉,然而,共和國上海首任公安局局長李士英卻清楚,鴿子只是一種通訊工具,既然能為軍統和舊員警效勞,為何不能為新中國的人民警察服務呢?何況這些鴿子都是品種精良、又經過特殊訓練的鴿之精英。
李局長果斷下令,警鴿一隻也不能殺,全部保留下來,而且養鴿子的舊員警也要留下來。於是,袁建東與幾位飼養鴿子的舊員警,成為新中國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首任“鴿警”,其全稱是上海市公安局行政處警鴿股警鴿總站,總站共有8位飼養鴿子的員警。
上世紀50年代初,新成立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的通訊工具較為原始,除市區黃浦、新城、南市等公安局設手搖電話外,許多偏遠的分局和派出所都沒有電話。
那時,上海的治安形勢頗為嚴峻,每天各分、縣局都要向市局彙報治安情況和突發事件,市局每天要下發協緝、協查、會議通知等,都離不開通訊聯絡。在一時無法電話聯繫的情況下,諸多通訊工具中,警鴿當屬最為理想的通訊工具。
二、警鴿是怎樣訓練出來的
當時,警鴿總站地點設在市局10樓的頂層。頂層上有大小鴿棚7只,留置鴿棚一隻。市公安局設警鴿總站,偏遠的分局和各郊縣公安局以及偏遠的派出所都設有警鴿分站,通過鴿子互放,來達到市局與各分、縣局互通資訊的目的。
警鴿按工作性質分為單程通訊鴿、往返通訊鴿、夜間通訊鴿三種。
單程通訊鴿最為普通。每天清晨,分局的通訊員將鴿子放在竹子和線繩做的八角折疊籠內,騎著摩托車帶到市局警鴿總站,放入留置棚內,又將市局的警鴿帶回各自分局或派出所警鴿分站,平時每兩小時對放一次,如有特殊情況可隨時放飛。
往返通訊鴿,主要是用於路程較遠、隔山隔水、通訊員往返不便之地。它們能自來自去,比如吳淞、洋涇等分局和偏遠的縣局和派出所。
1962年,為防止蔣介石企圖反攻大陸,在崇明島也設立了警鴿分站,那麼遠的島上,鴿子展翅翱翔,一小時就可往返。往返通訊鴿的訓練方法比較有趣,先是將鴿子放在市局警鴿總站留宿和餵食,但不給其喝水,然後把它們帶到各自的分站喝水,訓練三次以上,警鴿就能迅速往返了。所以每次放飛後,這些鴿子渴得直往各自的分站覓水,喝足水,放罷信,鴿子又餓得直飛總站覓食,如此便達到了速去速回的目的。
再一種是比較特殊的夜間通訊鴿,這些鴿子主要是在夜間放飛,其目的是為了夜間突發事件聯絡之需。夜間通訊鴿是經過特殊訓練而成,其主要訓練方法是:白天關在遮黑的鴿棚內,不讓其見陽光,晚上八九點鐘放飛一次。警鴿總站樓頂層設立4只燈,鴿子圍著燈光飛翔,再逐步拉長飛行距離。因為鴿子有特殊的地磁感,很快就適應了夜間環境。如員警巡邏時,帶上警鴿,有情況時就放飛鴿子,它們能迅速返巢報警。
有一次,莘莊地區發生一起命案,那時的命案比較罕見,法醫、技術人員聞警迅即趕到現場。技術員勘查時,才發現忘帶了取指紋的工具,立即放飛帶去的警鴿,地處外灘的市局警鴿總站很快收到資訊,馬上派人送去。技術員及時取下指紋,經過縝密偵查和比對指紋,很快偵破了命案。
三、令人頭痛的警鴿天敵
常用的警鴿其鴿種有雨點、灰殼、醬色鴿三種。雨點是品種最精良的鴿子。
鴿子的優劣主要是看其眼睛、翅膀和站立的角度。眼睛分為黃沙眼、桃花眼、紅眼,黃沙眼為最好,同時看其內在的眼珠,要明亮,收縮頻率越快越好,說明鴿子反應迅速;鴿子的翅膀要看其大毛,一般11根以上較好;鴿子站立的角度越直越好,要挺胸收肚,這樣飛行時身體的阻力小,飛行速度則越快。
那時,上海市公安局警鴿總站約有警鴿600羽左右,與各分局和縣局的警鴿加起來約2000羽,每羽警鴿都配有腳環和色環。腳環上列有警鴿號碼、出生年月,腳環的不同顏色用來區別警鴿各自的用途。
警鴿飛行時攜帶的工具有布袋、長筒、腳筒三種。布袋放在鴿子的腹下,用一根細繩掛在其脖子上,放較大的紙質材料;長筒放在鴿子的脊背上,用鬆緊帶扣住警鴿的兩側翅膀;短筒則套在鴿子的腳上,放簡單的便條用。一般的通訊紙為11cm×14cm大小,上面標有“警鴿通訊紙”的字樣。
然而,令人頭痛的是,老鷹成了警鴿的天敵。那時,生態環境很好,蒼茫的天穹上,時常出現兇猛的老鷹,黑色的老鷹雖然沒有鴿子飛得高、下滑得快,但老鷹躲在低處,趁鴿群下滑時,瞅準時機猛地飛撲過去,叼走一羽鴿子就飛到樓頂上貪婪地吞食。警鴿總站對面的冶金局樓頂上,常常看到老鷹吃剩的鴿子骨頭和羽毛,鴿警見之心痛不已。為了給警鴿創造一個良好的飛行環境,鴿警見到藍天上飛翔的老鷹,就用槍瞄準射擊,曾打下過不少貪婪捕捉鴿子的老鷹。
隨著通訊工具的發展,偏遠的分、縣局有了電話,但一時還不能徹底取消警鴿。因為那時還常常停電,電訊系統有時受到破壞。有突發事件時,員警趕到現場,沒有電話,還是離不開警鴿,警鴿已然成為不可或缺的輔助通訊工具。
四、“文革”中警鴿銷聲匿跡
警鴿不但作為通訊工具,又作為節日放飛的重要慶賀道具。因繪畫大師畢卡索有幅鴿子銜著橄欖枝的名畫,象徵著和平,且得到了世界的公認,鴿子又成了和平的象徵。
那時,每年國慶日和勞動節,警鴿都集中到人民廣場,待少先隊員的遊行隊伍經過主席臺時,成千上萬只鴿子倏地一起放飛,滿目鴿影,場面壯觀美麗。
有幾羽警鴿,老鴿警袁建東特別寵愛,它們不僅是通訊工具,也成了老袁知心的朋友。那時,運動一個接一個,袁建東是當時留下的舊員警,儘管他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養鴿,但每次運動一來,他都要被“洗澡”一下。有時,老袁遇到挫折或不順心時,就獨自來到大樓的頂層,雙手圍著嘴巴,熟練地打一個呼哨,知心的鴿子聞聽到後,會從藍天迅速展翅下滑至袁建東的肩頭和掌上。老袁會自言自語地與警鴿傾訴心中的苦悶,心中便順暢許多。
可惜“文革”中,象徵著和平的鴿子,卻莫明其妙地成了沒有階級立場、調和敵我矛盾的玩藝兒,警鴿也未能倖免,造反派把警鴿的命也革掉了。市公安局突然一紙命令,使鴿警們培養了20多年的精良警鴿全部命歸黃泉。
那天中午,袁建東去食堂打飯時,看到被宰殺的警鴿成了桌上的佳餚,心裡那個痛啊,難以言喻。
警鴿雖然在“文革”中銷聲匿跡了,但它們在新中國成立後相當一段時間裡,為人民警察及時傳遞資訊,立下了汗馬功勞。(李動 據2015年12月28日《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