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鴿導航探究 訓放距離與歸巢的關係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中信網

淺議訓放距離與歸巢

  每年訓放季節是每個鴿友和公棚既期盼又忐忑不安的階段,訓放距離如何計畫實施,每個鴿友和公棚教練都有自己的經驗和認知。但空距是否科學合理,卻不儘然。

  但每年近距離訓放如10-30公里,原本非常輕鬆的空訓距離,常出現災難性結果,造成大面積遲歸或飛失,讓人不得其解。

  帶著這個疑問,近幾年我進行了大量的試驗和統計,發現造成10-30公里大量飛失和遲歸的原因,除了鴿子自身健康原因外,和這個距程信鴿導航處於盲區有關。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的燈下黑,應屬同一原理。

  信鴿由於長時間在一個固定地方生活,生活地的磁場強弱編碼,已經深深根植於信鴿的大腦神經之中。信鴿異地飛返靠的就是異地和生活棲息地磁場的差異化而飛返。

  由於10-30公里的距離和信鴿常年棲息地的磁場變化不大,信鴿不能靈敏地捕捉到棲息地的準確磁場資訊,這時的信鴿大多靠的是視覺而飛返,並非地磁導航。為此我進行了多次試驗,如天氣晴朗,能見度高,即使初次20公里的訓放,信鴿幾乎在空中不繞圈飛行,而是直接往家的方向飛,靠的就是棲息地建築和地標標識。

  如果天氣不好,能見度低,信鴿飛返的時間通常會增加2-3倍。如果個別信鴿身體亞健康,長時間的飛行就會造成體力不支而迷失。

  西安曾經有一個公棚訓放中因陰天有霧拉回,下午在距公棚10公里處將鴿子放開,造成近40%信鴿當天迷失。

  近幾年我陸續研究了四川、貴州公棚賽事,發現近距離10-30公里,特別難飛,而且丟失也很大,反倒是距程增加到80-100公里後,歸巢率明顯提高。

  從客觀上講,經過多次近距離訓放,鴿子已經對公棚所在地的沿路標識較為熟悉,同時鴿子的異地導航功能啟動應答,加強了信鴿歸巢的能力和本能,也是重要原因。

  四川、貴州近距離難飛還有一個客觀原因,那就是霧氣和濕度較大。我曾經在四川當過幾年的兵,我們二炮部隊大多駐紮在山上,每天清晨山上晴空萬里,但山下卻雲霧繚繞,能見度非常低,造成鴿子難飛,再加上近距離信鴿導航功能屬於盲區,加大了信鴿歸巢的難度。針對四川、貴州氣象條件的客觀存在,鴿友和公棚應該展開在信鴿進行近距離幾次放飛後,進行跳站式訓放,將距離增加到80公里以上,破解信鴿近距離歸巢丟失率大的魔障。

  通常我的訓放是,首次訓放選擇能見度較好的天氣進行,空距10-20公里,鴿子開籠升空後能迅速看到鴿棚所在地,有利於信鴿快速歸巢。經過2-3次的訓放後,直接進行50公里以上的訓放。10-20公里的訓放主要是讓鴿子減少應激,50公里以上啟動信鴿導航能力的鍛煉。

  細心觀察發現,當訓放距程增加到100公里以上時,等待開籠的鴿子全部頭朝鴿棚所在地方向,這是由於放飛地與鴿棚所在地巨大的磁場反差所致。

  我曾經進行過一站100公里、兩站200公里、三站300公里、四站500公里的比賽試驗,20羽信鴿起站訓放,四站下來飛失率不到20%,有三羽信鴿在500公里比賽中進入前100名。

  我曾經有一羽信鴿,在秋天一次雨天15公里的訓放中,竟然飛了二十多天才回來。由於遲歸,錯過了比賽時間,對這只鴿子產生了偏見,在進行了一次100公里上大籠訓放後,直接參加市鴿會700公里比賽,準備自然淘汰。當天天氣不好,這羽信鴿竟然領先其他賽鴿15分鐘,率先歸巢,當天西安市只有13羽信鴿飛返。

  這羽700公里歸巢信鴿對我的觸動很大,使我重新產生了對信鴿的認識。鴿子是飛禽,飛翔是它的本能,過多的訓放並不能保證信鴿能及時歸巢,鴿子大腦是決定因素,也是我們選擇和衡量一羽鴿子優秀與否的標準。

  此羽信鴿徹底改變了我對鴿子的認識,在以後的訓放中,在進行前兩次訓放後,我都會採取跳站訓放,從中發現和選拔優秀種鴿。尤其是當鴿子訓放到300公里,持續飛行四個半小時以上,這是選擇信鴿的最佳時機,這時的信鴿會產生兩級分化,好的鴿子越飛越好,差的鴿子骨架將發生變化,如龍骨和恥骨脫節,肌肉乾癟,遲歸或歸巢後發病,對後者我都毫不猶豫予以淘汰。

  跳站訓放有如下好處:除了能及早發現優秀種賽鴿外,也可迅速將病弱、飛行能力差的劣質信鴿及時淘汰,減輕飼養壓力,使我們集中精力照顧優秀選手鴿,並最終贏得比賽。

  以上是本人西安賽線的嘗試,由於各地的地理環境、司放路線、氣候條件不同,鴿友不要盲從。

  在此稿結束的時候,這時在山西一個公棚100公里收費站因天氣原因拉回,在距公棚5公里處放飛,結果當天近400羽信鴿未歸,在此再一次提醒公棚和鴿友,如遇天氣原因將鴿子拉回,應將鴿子拉回公棚,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最後,讓我們攜起手來,充分利用我們現有的科技手段和感知能力,推動我國信鴿產業的發展,讓中國信鴿早日飛向世界!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