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軍的應賽方法 什麼樣的體型最能飛?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中信網

作出與競翔(1)

  競翔——年輕鴿的應賽方法

  當秋季的年輕鴿比賽來臨之時,我們在春季精心作出的年輕鴿已在相當程度上完成了換羽,出落得令人刮目相看了。此時,每個養鴿人都不禁躍躍欲試,期待著在年輕鴿比賽中檢驗自己不懈努力的成果。

  從炎熱的夏季直到今天,我們清晨即起,日復一日對那些未來的選手進行著嚴格的訓練;它們也不負主人的厚望,以出色的飛翔狀態展現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現在,可以說已經到了對年輕鴿進行最後加工的階段。

  關於年輕鴿比賽,我將與大家共同就以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其一,應當投入什麼樣的鴿子以及如何應賽;

  其二,哪些鴿子不宜放到最後一站而應適時保護性地停止參賽。

  春季四、五月份以及更早孵化的年輕鴿完全可以勝任五百公里的比賽,但六月以後孵化的年輕鴿飛這個距離就過於勉強了。上述觀點可以說是鴿界的常識,那為什麼要再三提醒養鴿人尤其是新手們注意呢?我想說明一下。這是為了提醒大家對年輕鴿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讓那些將來可能為本鴿舍贏得榮譽的年輕鴿擁有更良好堅實的素質,使它們的競翔能力在成長過程中不會受到損耗而不斷增強提高。

  搏輸贏的世界是非常嚴酷的!我們應當認識到,要超過數千羽競翔對手,鴿子必須具備超群的智力、體力和基於良好健康狀態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否則便無望在大型賽事中脫穎而出。只有在鴿子本身素質的基礎上發揮人的飼養、訓練及管理技術,才能取得最優異的成績。

  我從學生時代就喜歡閱讀關於英國遠程賽的讀物,那些文章中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誡不要在年輕鴿時期讓鴿子參加過度嚴酷的訓練和比賽。這些忠告在當時並未引起我的特殊注意,我甚至覺得英國的養鴿家過於保守。

  近年來,我感到能從賽鴿讀物上學到的東西已經不多,便以研究賽馬等動物尤其是家畜能力的書刊為重點繼續進行探索。當我瞭解了賽馬要經歷怎樣的訓賽才能在“德比”及“天皇獎”那樣的傳統賽事上出場時,不禁為之震驚。另外我還注意到,那些在三、四歲時便跑出成績、少年得志的駿馬,往往在後來的歲月裡變得默默無聞。也就是說,幼駒時期的過度使用會妨礙一匹賽馬在未來成長為大器。賽鴿運動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在年輕鴿賽中按日程表飛完最後一站並取得優異成績的鴿子,到一、兩歲以及本應充分發揮其固有性能的三、四、五歲時,能否迎來其競翔顛峰的曙光呢?

  當然,年輕鴿在比賽時如果遇到好天氣也能飛得十分輕鬆,但遇到惡劣天氣則會受到極大消耗,僅僅勉強飛歸而已。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各種條件會使鴿子承受壓力的程度各異,所以,如果在一個賽季中接連好運,鴿子或許不至受到我所擔心的損耗。但我們不是神仙,無法保證每次比賽都能在好天中進行。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在頻繁的賽事中難免有慘遭重創的一次。一旦遭遇這種情況,年輕鴿有可能全軍覆沒,也可能隔日遲歸。即使天公作美,連續參賽的疲勞也有可能妨礙鴿子的發育成長,使原本具有奪冠素質的鴿子降低到平庸鴿的水準。

  出於這樣的考慮,我在秋季通常是將本舍選手鴿分為(A)、(B)兩組參加比賽。(A)組選手是計畫參加未來大型賽事的,(B)組選手用於性能檢驗,是打算在年輕鴿階段就放飛到最後一站的。編入(A)組的是少數發育良好、血統過硬、將來可能有所作為的雄鴿,根據本舍的地理位置,我只讓它們參加年輕鴿比賽中二百公里以內的賽事。編入(B)組的是在體型、血統等方面尚有疑點的雄鴿,我讓它們參加全部賽事,目的是檢驗其性能並在年輕鴿賽上爭奪錦標。另外,幾乎所有在六月中旬之前孵化的雌鴿也都編入(B)組投入比賽。對一歲以上的鴿子,我的做法是只放雄鴿不放雌鴿。這既是為了便於管理,也是為了避免由於鴿子參賽的疲勞而影響所繁育後代的素質。有些鴿舍打算用一歲以上雌鴿參加春季的比賽,那麼,明智的做法是將極少數有獲勝希望的雌鴿編入(A)組,在秋季年輕鴿賽上放到某個恰當的距離即止。

  必須說明的是,這樣的結論不僅來自前面提到的書本知識,更是基於在養鴿參賽中迄今所犯無數次低級錯誤帶給我的深刻教訓。有些年輕鴿表現極佳而被寄予厚望,但是在一歲以後卻變得庸碌無為甚至輕易地飛失。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對此有著越來越深切的體會。應當再重複一遍,掐掉枝芽的苗木不可能自然持續地長成有用之材,在動物的發育過程中如果使其身心受到過度消耗,則難以託付他贏得佳績的重任。無論鴿舍所處的位置有多好,請大家務必記住這個忠告。假如你一定要奪取年輕鴿賽的錦標,那就用(B)組鴿去向最終距離的賽事衝刺.

  在具體操作時,可以讓年輕的雌鴿以佔有巢房的狀態去參加比賽。僅在年輕鴿舍中佔有一棲架與佔有一個巢房相比,鴿子歸巢欲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以嘔雛的狀態參賽,往往可以獲得最佳的心理效果。不過如果真的嘔喂雛鴿,嗉囊中積存的乳糜會影響鴿子的飛行。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只需在抱開始卵而尚未分泌乳糜時借用別的雛鴿,在集鴿之前替換下選手鴿所抱的卵。當然,採用這種方法時需要調整好雌鴿的產卵時間。

  還有一種方法可以進一步減輕鴿子的負擔,讓年輕雌鴿不產卵而進入抱卵狀態。尚未產下初卵的年輕雌鴿與經產鴿相比,通常會在巢房裡逗留更長時間並頻繁出入,雄鴿也會持續發出“咕咕”聲不斷地呼喚雌鴿。我們可以準備兩個與鴿子體溫相同的擬卵,不失時機地放到蹲在巢中的雌鴿的肚子下面。如果順利的話,年輕雌鴿便會將擬卵視為己出而開始抱卵。只要把握好時機,此法的成功率還是相待高的。不過一旦失敗,就會導致寶貴的年輕雌鴿真的產下初卵的結果。

  只讓雌雄中的一方參加比賽時,如果在運輸途中或放飛地滯留的時間較長,留守的一方可能會放棄抱卵。因此,最好在適當的時候把留守鴿移至他舍或單獨關進籠裡,等參賽鴿歸巢並繼續抱卵時再放回原來的巢房。另外,對已經開始抱卵的年輕雌鴿,還應當在兩個賽事之間選擇恰當的日子進行短距離訓放。

  最後,我想提醒養鴿時間不長的朋友注意,應當在熟悉鴿子習性的基礎上運用這些技巧。初學階段最好採用通常的管理方法,利用可能導致年輕雌鴿產卵的技巧時一定要慎重,以免弄巧成拙。

  什麼樣的體型為好?

  賽鴿尤其是遠端賽鴿究竟以什麼樣的體型為好?這對於養鴿新人乃至參賽幾十年的老手來說,都是一個經常面對的問題。因為參加比賽的經歷越多、見識過的冠軍鴿越多,原來在鴿子體型方面的心得往往會從根本上動搖,變得越來越看不懂了。理想的賽鴿體型就是這麼複雜,不可能用一個簡單的模式來限定。而且,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方法,只有盡可能上手持握更多的優秀賽鴿,從鴿子身上逐漸悟出有規律性的東西。僅從這一點來看,也不難理解賽鴿的世界有著怎樣的深度。

  如果要用文字來表述理想的賽鴿體型,那就是我們賽鴿協會的品評標準。不過,那樣的表述對於養鴿新人來說不太容易把握,而且用什麼文字都難以完全表達鴿子的實態。所以,我建議大家多觀察優秀的遠端賽績鴿,允許的話一定要通過上手持握來獲得實際的感覺。

  對鴿友們經常提到的體型問題,我的回答是“百聞不如一見”,盡可能多看多上手,實際感覺第一。也有一個通行的標準,即持握好鴿時會感覺到各部分的比例十分勻稱,用岩田孝七先生的話說就是“手感好”。無論對自家鴿子還是朋友的鴿子,我們都應當利用一切機會反復持握。因為即使同一只鴿子,在不同時期給人的手感也有著細微的差異。能夠發現這些變化並對鴿子的狀態作出判斷,就可以逐步提高我們看鴿子的眼力。這是關於鴿子體型的第一個要點。

  第二點是鴿體各部分的形態,其中最重要的是翅膀。翅膀太小了不好,甚至可以說展開時的長度越大越好。另外還要有一定的寬度,其形狀最好是摟抱著空氣的感覺。翅膀的硬或軟會因鴿子的情緒和持握方法而異,所以不必太在意。

  我不介意鴿子的頭形和頭臉,覺得看了之後反而會導致錯誤的判斷。到達背部與龍骨的深度即胸部的深度不能太深,太深的鴿子大多骨骼粗重,而身體沉重的鴿子是不適合飛遠程比賽的。

  恥骨又軟又細不好。只要恥骨堅韌,無論其前端緊並或分開似乎都與競翔成績關係不大。雖然恥骨前端緊並的最為理想,可實際上有許多恥骨分開的鴿子照樣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另外,腰部緊收也非常重要。

  羽毛要有光澤,身體狀況有問題時羽毛會顯得乾澀。眼睛明亮與否也是同樣,熠熠生輝的眼睛說明鴿子健康而充滿活力。

  有的書上說鼻瘤大的鴿子好,這種說法不對,不太大的鼻瘤才是最理想的。鼻瘤表面應當覆有一層很細的白色粉末,但正在育雛的鴿子鼻瘤顯得贓汙是自然的。

  以上談到的只是大致的標準,因為鴿子身上的特徵與其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