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長知識:怎麼挑選公棚參賽幼鴿?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鴿事百科

近期,查詢各地公棚資訊時發現,各地秋棚開始陸續收鴿,一些“趕早”的鴿友也已將幼鴿送至公棚了。這標誌著新一年的選鴿送公棚工作又要開始了!那麼,鴿友們怎麼選擇參賽幼鴿,勝算才能大些呢?

本文節選重慶齊聖翔公棚所寫的交鴿建議書——《公棚交鴿調理與選擇》,主要講述送公棚幼鴿的選擇技巧,僅供大家參考、學習。

送公棚幼鴿的選擇

幼鴿胎毛稀者棄,濃密留。25天左右羽松者棄,緊毛留。幼鴿25天,主羽在第一、二根部出現回紋,甚者可達三根,乃體壯現象。幼鴿30日內上手,有體毛脫落的,換羽則快。主羽過短的“留黨察看”。主羽在6、7、8,太寬者開除“黨籍”。

幼鴿腹下體毛有回紋的,是種鴿未能調理到位所致,慎送!幼鴿副羽偏長者並非是短程慢,其他條件達標可以送。主羽8、9、10,端頭未能有破風,不是碌碌無為,就是將相之才,主羽軸能掛油,孺子可教。

有鴿友將幼鴿第十根主羽拔了送入棚中,未見突出表現,為揠苗助長,這根條長出了也多見端頭畸形。

突現怪色鴿,吾之拙見,有此鴿多為返祖現象,十分珍惜,幼鴿嘴軟者棄,乃梁山軍師也(無用)。幼鴿喉深,氣門掛後,嘴難掰開者,氣息佳,有望,喉開縫者留家。喉嚨上挑,殺無赦。幼鴿天生黑舌,非呼吸道因素,實乃體壯,抗病強,其皮膚也多黑色。羽色常見於深雨、髒灰、噴點、黑。

體型大小沒有依據,公棚前位鴿常見體型有點猛,前三甲也常出現斑鳩鳥。決賽放飛當日天氣和風向,品系以及賽鴿自身的狀態才是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

恥骨距龍骨稍遠,並非速慢,不要一杆打死,更不要道聼塗説。不少的高位鴿,就是這樣,貨真價實,有個別的多關高位甚至恥骨還有點裂的感覺。

後腰無力者棄,翅內脈搏不顯,手端翅膀無一絲抖動感,無活力,棄,胸肉僵者棄,尾松者棄,幼鴿肌肉就如氣球裡裝滿了水的最佳,太綿無力,硬易失。眼色濃烈的也非慢鴿,賽時看血統賭天時。

聳肩者難有大器,卻在預賽中往往殺出。啤酒瓶狀的體型直覺看似欠爆發力,卻在艱難賽事三甲中常常出現。

二十五日左右的,獨自出巢的,能打能搶,不送大棚,實為可惜。所以常見決賽單槍匹馬殺回者,25天一米多高能平穩落地有潛質。打架鬥毆多雄,幼鴿時多為小雄雌相,體壯。所謂紫羅蘭,厚重者做種佳,幼時稀透寒光易賽。幼鴿未出巢,底砂清亮若辨,拇指食指夾之雙耳下處,震頻高者佳,無頻者,死刑立即執行。煞氣逼人,體格達標,入圍性甚大。

雌雄在秋棚比賽中,入圍比例並無出入,血系才是王道。

上述中肌肉、骨骼、羽毛都是外在的表現,靠的還是自身的內在素質,鴿主對自己鴿子的瞭解,和對所需要攻克的比賽理解。在此標準外,放進公棚,等待運氣降臨。本文僅作抛磚引玉,所有內容僅作參考,如有不到之處請海涵。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