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鴿運動的基本功,知道三個以上你就是老司機!
版主:NSR-268835
第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每日頭條
隨著近年職業賽鴿運動的推進發展,賽鴿的日常飼養管理也越來越科學化、規範化、系統化。這對於大多數工薪鴿友來說,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所措。為了省心,有一部分鴿友由普賽全部轉為參加公棚賽,更有甚者全部清棚,但大多數工薪鴿友還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一如既往地堅持著這份對賽鴿運動的執著。有人把普賽比作「自己的孩子自己帶」,公棚賽比作「自己的孩子別人帶」,雖然並不特別恰當,但仔細想一下也有幾分道理,這也許就是大多數工薪鴿友熱衷於參加普賽的理由吧!
我是一名工薪鴿友,我熱愛賽鴿運動,雖然沒有傲人的賽績,但能從競賽中體會到無比的樂趣以及深刻感受到賽鴿歸巢一剎那間我內心的激動與振奮;我是一名工薪鴿友,我沒有科學、規範、系統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但結合工薪鴿友管理理念,我認為關鍵要紮實做好「基本功」。基本功三個字看似簡單,若要做精、做細、做全、做好卻實屬不易。
下面就簡單談談工薪鴿友應該做的基本功有哪些,希望廣大鴿友互相交流探討,共促進步。
一、種鴿的健康很重要
既是工薪鴿友,鴿舍種鴿隊伍的構成相比職業鴿舍等名家大戶有一定差距是必然的,但大家的「起跑線」都是一樣的。「發令槍一響,你是沒有時間看你的對手是怎樣跑的」,馬雲如是說。作為工薪鴿友,我們要做得就是將自己的種鴿調整到健康狀態即可。我始終相信,只有種鴿在最佳的健康狀態下才能孕育出高質量的幼鴿。
至於如何調理到健康狀態,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這裡就不必班門弄斧了,但工薪鴿友的原則應是努力做好基本功,盡最大程度減少用藥甚至不用藥。記得有位鴿友說過,自己看好的一對種鴿經常拉稀,用藥後好幾天又反覆,作育的幼鴿也拉稀,結果在比賽中作育的幾羽後代都沒有好的發揮,甚至有些在訓放中就飛失了。這鴿友說,最後只能將這對種鴿淘汰掉。
二、幼鴿的防疫不可少
近幾年腺病毒、沙門氏等疾病肆虐,有些鴿友的鴿子在訓放中就被感染,甚至出現大批信鴿死亡的現象,一年的辛苦全部付諸東流。作為工薪鴿友,對幼鴿的防疫工作,我個人認為是必不可少的。記得有一年,幼鴿作育整體情況不錯,自己也進行了幾次短距離訓放,之後與協會的集鴿車訓放。賽鴿歸巢後,就出現了部分水便、嘔吐、單眼傷風等,起初沒有過多在意,以為是應激反應。
後來幾天內,大批幼鴿出現歪脖、嗉囊積水等,直至發生了死亡情況,這時才感覺到事態的嚴重性。整個春季作育的參賽鴿所剩無幾,看著每天從鴿舍拿出的病亡鴿,說實話,當時的確可以用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來表示自己的心情。說實話,咱工薪鴿友都是自己飼養賽鴿,對每羽賽鴿都寄託了一種深情,每羽幼鴿的成長,我們都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寧願自己少吃點,也要給鴿子餵優質飼料。從這以後,每年給幼鴿做基礎防疫工作就是一項必修課了。
三、易患病、受傷的個體早淘汰
在同樣的孕育、飼餵、管理條件下,若發現個別幼鴿容易患病,一方面說明幼鴿天生體質較差,抗病能力弱,這類幼鴿應當及早淘汰。即便鴿友不捨得淘汰,那麼請將此羽幼鴿的基本情況做好記錄,你會發現大多數情況下,會在日後的訓賽中飛失。長痛不如短痛,沒有健康條件做基礎是很難有好的發揮的;另一方面也衍射了患病幼鴿的父母,在配對期狀態不佳或是不合配。如果這對種鴿作育的幼鴿大多體質較差,那麼這對種鴿也可以作為淘汰的對象。
在日常家飛訓練中,難免會出現賽鴿撞線等受傷情況。有鴿友認為,容易受傷的賽鴿身體平衡性相對較差、反應不靈敏,仔細想想不無道理:一大群賽鴿飛翔,為何有些從來不會撞電線,而有些則經常受傷?面對這些容易受傷的賽鴿,要及早淘汰,減少後續損失。
四、家飛、私訓不偷懶
如果賽鴿身體條件健康,每天早晚堅持家飛各1小時以上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待幼鴿全部開家成功後,工薪鴿友應開始逐步嘗試強制家飛訓練。強制家飛可能會淘汰掉一小部分體質差、易患病等賽鴿,俗話說留下的才是精英。強制家飛前期要注意把握尺度,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不可驚嚇到賽鴿。若鴿友尺度把握不好,會導致賽鴿炸棚,晚上久久不敢落棚,沒有達到強制家飛的目的不說,甚至還損失慘重。如果強制家飛訓練方法得當,賽鴿通過家飛訓練不光會增強自身體質,還會提高抗病能力。
私訓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不少鴿友在協會訓賽規程下發前都開始張羅了。從起初的幾公里、幾十公里甚至百餘公里這種遞進式私訓模式,讓賽鴿及早適應,為日後比賽奠定基礎。去年就有鴿友提出「汽油換賽績」的說法,這也映射了適度訓放對賽鴿取得好成績有一定影響與效果。
「好的賽鴿不一定是好的種鴿,好的種鴿一定是好的賽鴿」,工薪鴿友應細細體味這句話。我們對每年作出的十幾羽、幾十羽幼鴿要一視同仁,全部參加訓賽,不要因其父母的高貴而另眼相待。「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比賽留下的才算是精英。
在此勸告廣大工薪鴿友:要堅持沉下心、俯下身,潛心靜學,真正做到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逐步提高自己的競技水。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隨著近年職業賽鴿運動的推進發展,賽鴿的日常飼養管理也越來越科學化、規範化、系統化。這對於大多數工薪鴿友來說,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所措。為了省心,有一部分鴿友由普賽全部轉為參加公棚賽,更有甚者全部清棚,但大多數工薪鴿友還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一如既往地堅持著這份對賽鴿運動的執著。有人把普賽比作「自己的孩子自己帶」,公棚賽比作「自己的孩子別人帶」,雖然並不特別恰當,但仔細想一下也有幾分道理,這也許就是大多數工薪鴿友熱衷於參加普賽的理由吧!
我是一名工薪鴿友,我熱愛賽鴿運動,雖然沒有傲人的賽績,但能從競賽中體會到無比的樂趣以及深刻感受到賽鴿歸巢一剎那間我內心的激動與振奮;我是一名工薪鴿友,我沒有科學、規範、系統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但結合工薪鴿友管理理念,我認為關鍵要紮實做好「基本功」。基本功三個字看似簡單,若要做精、做細、做全、做好卻實屬不易。
下面就簡單談談工薪鴿友應該做的基本功有哪些,希望廣大鴿友互相交流探討,共促進步。
一、種鴿的健康很重要
既是工薪鴿友,鴿舍種鴿隊伍的構成相比職業鴿舍等名家大戶有一定差距是必然的,但大家的「起跑線」都是一樣的。「發令槍一響,你是沒有時間看你的對手是怎樣跑的」,馬雲如是說。作為工薪鴿友,我們要做得就是將自己的種鴿調整到健康狀態即可。我始終相信,只有種鴿在最佳的健康狀態下才能孕育出高質量的幼鴿。
至於如何調理到健康狀態,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這裡就不必班門弄斧了,但工薪鴿友的原則應是努力做好基本功,盡最大程度減少用藥甚至不用藥。記得有位鴿友說過,自己看好的一對種鴿經常拉稀,用藥後好幾天又反覆,作育的幼鴿也拉稀,結果在比賽中作育的幾羽後代都沒有好的發揮,甚至有些在訓放中就飛失了。這鴿友說,最後只能將這對種鴿淘汰掉。
二、幼鴿的防疫不可少
近幾年腺病毒、沙門氏等疾病肆虐,有些鴿友的鴿子在訓放中就被感染,甚至出現大批信鴿死亡的現象,一年的辛苦全部付諸東流。作為工薪鴿友,對幼鴿的防疫工作,我個人認為是必不可少的。記得有一年,幼鴿作育整體情況不錯,自己也進行了幾次短距離訓放,之後與協會的集鴿車訓放。賽鴿歸巢後,就出現了部分水便、嘔吐、單眼傷風等,起初沒有過多在意,以為是應激反應。
後來幾天內,大批幼鴿出現歪脖、嗉囊積水等,直至發生了死亡情況,這時才感覺到事態的嚴重性。整個春季作育的參賽鴿所剩無幾,看著每天從鴿舍拿出的病亡鴿,說實話,當時的確可以用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來表示自己的心情。說實話,咱工薪鴿友都是自己飼養賽鴿,對每羽賽鴿都寄託了一種深情,每羽幼鴿的成長,我們都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寧願自己少吃點,也要給鴿子餵優質飼料。從這以後,每年給幼鴿做基礎防疫工作就是一項必修課了。
三、易患病、受傷的個體早淘汰
在同樣的孕育、飼餵、管理條件下,若發現個別幼鴿容易患病,一方面說明幼鴿天生體質較差,抗病能力弱,這類幼鴿應當及早淘汰。即便鴿友不捨得淘汰,那麼請將此羽幼鴿的基本情況做好記錄,你會發現大多數情況下,會在日後的訓賽中飛失。長痛不如短痛,沒有健康條件做基礎是很難有好的發揮的;另一方面也衍射了患病幼鴿的父母,在配對期狀態不佳或是不合配。如果這對種鴿作育的幼鴿大多體質較差,那麼這對種鴿也可以作為淘汰的對象。
在日常家飛訓練中,難免會出現賽鴿撞線等受傷情況。有鴿友認為,容易受傷的賽鴿身體平衡性相對較差、反應不靈敏,仔細想想不無道理:一大群賽鴿飛翔,為何有些從來不會撞電線,而有些則經常受傷?面對這些容易受傷的賽鴿,要及早淘汰,減少後續損失。
四、家飛、私訓不偷懶
如果賽鴿身體條件健康,每天早晚堅持家飛各1小時以上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待幼鴿全部開家成功後,工薪鴿友應開始逐步嘗試強制家飛訓練。強制家飛可能會淘汰掉一小部分體質差、易患病等賽鴿,俗話說留下的才是精英。強制家飛前期要注意把握尺度,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不可驚嚇到賽鴿。若鴿友尺度把握不好,會導致賽鴿炸棚,晚上久久不敢落棚,沒有達到強制家飛的目的不說,甚至還損失慘重。如果強制家飛訓練方法得當,賽鴿通過家飛訓練不光會增強自身體質,還會提高抗病能力。
私訓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不少鴿友在協會訓賽規程下發前都開始張羅了。從起初的幾公里、幾十公里甚至百餘公里這種遞進式私訓模式,讓賽鴿及早適應,為日後比賽奠定基礎。去年就有鴿友提出「汽油換賽績」的說法,這也映射了適度訓放對賽鴿取得好成績有一定影響與效果。
「好的賽鴿不一定是好的種鴿,好的種鴿一定是好的賽鴿」,工薪鴿友應細細體味這句話。我們對每年作出的十幾羽、幾十羽幼鴿要一視同仁,全部參加訓賽,不要因其父母的高貴而另眼相待。「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比賽留下的才算是精英。
在此勸告廣大工薪鴿友:要堅持沉下心、俯下身,潛心靜學,真正做到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逐步提高自己的競技水。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