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長知識:品種改良第一步就是淘汰幼鴿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鴿事百科

育種,就是為了保留好原有品系的優點,改良不足之處,以便得到更加完美的種群。淘汰,則是品種改良的第一步。

本文摘自日本鴿友並河靖的著作《作出與競翔》中,關於幼鴿淘汰的經驗知識,在此與大家一起學習借鑒。

幼鴿的淘汰及性能驗證(一)

  淘汰是品種改良的第一步,要培育出性能穩定的優秀血統就必須進行淘汰,而性能驗證則是淘汰時最有效的終極手段。理想的做法是對本鴿舍繁育的幼鴿以及引自其他鴿舍、準備做種的全部幼鴿都進行性能驗證。但是由於鴿舍的容納空間有限,這種徹底的性能驗證通常是難以實行的。因此,我們不得不在第一次性能驗證之前就開始對幼鴿進行淘汰。在這個階段,我們沒有任何有效方法來衡量對於賽鴿至關重要的歸巢能力,所以只能通過對遠距離飛行所必備的其他條件進行分析,將不符合條件的幼鴿及早淘汰。

  鴿卵的淘汰

  從鴿卵階段就開始進行淘汰,會給鴿舍的管理帶來諸多便利,例如從選手鴿的使用性來說,哪怕能夠預先知道雛鴿的性別也好。遺憾的是我們無法通過鴿卵判明雛鴿的性別,正如前文所說,雌雄之分並不取決於產卵順序的先後。因此,對鴿卵進行淘汰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未來雛鴿的健康程度。大家都知道,健康的體魄是賽鴿遠距離飛行的重要條件,而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親鴿的健康狀況會對雛鴿產生極大影響。所以,要進行孵化的卵必須是親鴿在最佳體況時所產,否則就應當予以淘汰。在不同的季節中,春季的第一窩卵是應當孵化的。另外,親鴿在飛出優異成績後產下的卵也非常寶貴。對於其他時期產下的卵,尤其是軟殼、畸形等異常的卵都應當斷然淘汰。

是否可以根據卵的大小進行淘汰呢?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通常大體型親鴿會產下較大的卵,但也不是絕對的。鴿卵的大小有時會因血統而異,某些血統的卵相對於體型顯得偏大,某些血統則相反。不過,如果兩枚同窩卵的大小或形狀存在較大差異,則可以斷定是母鴿的健康狀態不佳。總之,不要單純為了降低飼養密度進行淘汰,而應當注重於什麼時候孵化的雛鴿最健康。要做到有計劃地淘汰,並注意將異常卵隨時清除。

1.jpg


 雛鴿的淘汰

  雛鴿的淘汰與鴿卵同樣,健康是唯一的標準。在雛鴿出殼之後,首先要對破開的卵殼進行檢查。如前文所述,健康雛鴿的卵殼內側十分乾淨,血管完全消失,卵殼上只有一層白色的膜。如果雛鴿不健康,卵殼上會留有紅色的血絲。血絲較多表明臍帶脫落不完全,這樣的雛鴿不可能成長為出色的遠距離賽鴿,必須堅決淘汰。

雛鴿出殼時還要注意抱卵天數,因為即使幾對種鴿在同一天產卵,孵化時間也存在長短差異。這是由於雛鴿在卵中的發育速度不同,而孵化時間較長的雛鴿有可能發育不健全。出殼三、四天后,如果發現兩隻同窩雛鴿一大一小,就應當在巢房上作出標記,以便對其成長進行持續觀察。雛鴿大小不一的原因是親鴿在產下頭卵後立即專心抱卵,使得第二枚卵的孵化時間較遲。不過,只要孵化較遲的雛鴿沒有發育不良的徵兆,幾天之後就看不出差別了。假如一隻雛鴿先天孱弱,即使親鴿在恰當的時候開始抱卵,也會出現孵化時間及發育速度不勻的情況。我們還可以觀察黃色胎毛的疏密程度以及身體的胖瘦,對雛鴿的狀態作出大致判斷,胎毛稀疏、身體瘦弱的雛鴿通常是不值得期待的。當然,此時還必須考慮到種鴿的血統特徵,不要過早作出結論。例如烈日系、巴比亞系雛鴿的胎毛十分濃密,容易給人留下特別健康的印象,而雛鴿如果分別繼承了父母的不同特點,就更需要仔細斟酌了。

觀察糞便的形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雛鴿的消化能力,肛門周圍被糞便粘汙說明消化器官較弱。與此相反,消化良好的糞便中沒有粘液,容易乾燥,因而很少粘附在巢盤和地板上。雛鴿孵化七、八天以後,體型長短及肩幅寬窄等特徵始顯現端倪,腳爪大小及嘴喙粗細也很容易區分了。在這個階段,飼養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育種目標決定取捨。另外,此時雛鴿的性別已經可以辨別,發育程度相同的兩隻雛鴿當中,腳爪粗壯者幾乎可以肯定是雄性。

  雛鴿的淘汰越早越好,但前提是能夠對其優劣作出正確判斷。為此,飼養者需要在豐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周密細緻的觀察。雛鴿套上足環以後最好不再上手觸摸,只須通過外觀把握其發育狀況。雛鴿出現任何疾病徵兆時必須毫不留情地淘汰,因為它們沒有希望成長為優秀的選手或種鴿。如果打算讓鴿子參加品評會,可以預先選擇相應羽色的種鴿,但是要在遠距離比賽中獲勝,就不應按照鴿子的羽色來進行淘汰。在淘汰中要不斷提醒自己,能夠奪得冠軍的鴿子只是鳳毛麟角,我們所追求的是性能上出類拔萃的賽鴿,因此絕不能根據羽色或外觀來判斷鴿子的前途。美觀的第一要素是頭部曲線,而曲線並不能體現出鴿子性能的優劣,多數情況下外觀美與內在性能優越並不一致。假如你一定要繁育既能飛又好看的賽鴿,捷徑只有從一開始就選擇外觀俊美且賽績超凡的鴿子或血系來做種。總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在淘汰鴿子時必須適當加以抑制。

2.jpg


下巢時的淘汰

  雛鴿生長到可以下巢的時候,其與生俱來的各種特性已經相當明顯。在此階段,飼養者必須對鴿子是否具有奪冠的資質作出明確判斷,並據此實施毅然決然的淘汰。成為出色的遠距離選手的首要條件是健康,我不止一次強調過,孱弱多病的鴿子是沒有希望的。

第二個條件是身體各部分的比例,即適宜飛行的身體結構。鴿體結構會因血統不同而存在若干差異,沒有一個固定樣板可以供我們參照,但是優秀個體之間必定有著某些共通之處。雖然這種共性很難用語言來形容,但實際上把賽績鴿持握在手裡的時候是可以領會的。需要強調的是,緊縮的腹部非常重要,所有優秀賽鴿的腹部肌肉都富於彈性和張緊力,觸摸時有一種健康、舒適的感覺。儘管羽毛的形態也十分重要,但我對此並無過多挑剔,因為任何賽績頻頻的血統都擁有良好的羽翼。羽軸上帶有節痕是一時的營養不良造成的,能夠隨著換羽而消失。如果節痕不是特別明顯,對鴿子未來的成長並無影響。一隻上手感覺沉重的鴿子是難以高速度飛行的,因此我也和許多鴿友一樣更偏愛體重較輕的鴿子。龍骨的長短並不重要,恥骨應當結實,但不一定完全緊閉,有些恥骨較松的血統也能飛得不錯。我不太喜歡大體型的鴿子,因為它們大多屬於晚熟類型,在應賽調整及管理中比較麻煩。

第三個條件是性格氣質,我覺得神經質的鴿子難以駕馭,太沉穩則飛不出速度。這個話題比較複雜,同時涉及飼養者與鴿子的親和程度,不過適度的機敏是必須的。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條件即鴿子的頭腦,我們應當重視的是聰明伶俐且勇氣十足的賽鴿。對於這些精神方面的要素,我們不能靠觸摸鴿體來把握,只能結合歸巢性等各種特點,通過觀察鴿子的表現來加以推斷。所以,在雛鴿階段就應當注意保留詳細的記錄,例如孵化後第幾天在巢房裡模仿親鴿啄食飼料、第幾天下巢以及能否飛回原來的巢房等。當然,個別雛鴿是由於在巢房裡吃不飽而提前下巢的,此外巢房的高度也有關係。值得期待的雛鴿是在飼料充足的前提下成長迅速,不肯安分地待在巢房裡而勇敢地飛到地面,之後還能正確地找到並飛回巢房。聰明的雛鴿能夠很快記住飲水器的位置、學會飲水的方法,而那些學喝水都很吃力的雛鴿是不可容忍的。另外,幼鴿下巢不久便能在鴿舍內靈巧地飛行或搶佔固定的粞架,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表現。總之,我們應當用更多時間觀察幼鴿下巢前後的行為,並在此基礎上作出盡可能正確的判斷。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