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鴿比賽前關鍵48小時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每日頭條

賽鴿致勝的關鍵因素很多,存在變數最大的,應屬飼料質和量的掌握。

參賽鴿的質量,在幼鴿套上足環那一刻就定案。套上足環到送參賽鴿入籠,期間影響較大的,應推管理和訓練。而每天密切影響參賽鴿體能,莫過於飼料的飼喂,從幼鴿進入比賽棚開始即不曾間斷,時時刻刻左右能量的吸收和補充。

鴿友餵給選手鴿的飼料量,通常都超過鴿子運動體能所需。一般鴿友的心態只愁鴿子不吃,長不壯,飛不快。若鴿子吃了某些東西真能摘冠,再怎麼珍貴,怎樣難買,鴿友都會想辦法弄到手。可是賽鴿情形恰好相反,吃得好不一定就飛得快,往往氣人的是毫不搶眼的灰姑娘搶在前頭,一個禮拜前訓練迷飛才歸巢,瘦巴巴地躲在鴿棚角落一副倦容,甚至連鴿主都懶得多看一眼,冠軍怎會掉在這種爹不疼娘不愛的蹩腳貨上呢?這是啥道理?

創造體能曲線

碳水化合物可以馬上補充賽鴿體能,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但至少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質和脂肪更容易被鴿體吸收卻是事實。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被消化系統迅速吸收,就像人民幣,拿到手隨時可用。

強豪總是重視掌握參賽鴿的體能,尤其是打算每星期參賽,或是多關賽事。

飼料的量要給得剛好,能量供需的拿捏要恰到好處,比賽鴿才不會因體力不支,無法飛完全程,也不會因體力過盛而流連忘返。

簡單說,碳水化合物轉換能量所需的時間較短,賽前儲存或賽事消耗後的再補充,都非常快速和方便。若用碳水化合物飼料來掌握賽鴿的體能,比用蛋白質或脂肪飼料更容易達到目的。有計劃地餵食豐富的碳水化合物飼料,可以讓賽鴿體內的糖原,達到預期的標準。



面對國內每星期開籠的賽制,怎樣設計出一套體能曲線的掌控法,在參賽鴿進入賽季軌道,重複歸巢—疾病預防—生理調息—恢復常態—漸入狀況—神采奕奕—入籠再參賽的周期時,胸有成竹,談笑用兵,這是值得思考的課題之一。

玉米的功過

個人的經驗,參賽鴿搶食玉米(俗稱棒子),若比例超過40%以上,賽前狀態就明顯地high起來(進入高峰狀況)。飼料撒下去,若盡挑大顆玉米吃,這一次的比賽肯定露臉。

種鴿餵玉米,會馬上長肉,但長期餵食高比例的玉米,不但長肉,而且生油(脂肪屯積),因為玉米不僅含有碳水化合物,也是必需胺基酸中白氨酸(Leucine)、纈氨酸(Valine)、羥丁氨酸(Threonine)、酪氨酸(Tyrosine)極佳的供應源,而這些胺基酸也是合成蛋白質(蛋白質是造肉的主要原料)的前驅物。

鴿子靠體內燃燒碳水化合物釋放能量,過量的胺基酸在動物體內會跟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一起產生能量,但過剩的能量則會轉換成體脂肪或糖原貯存在動物體內。脂肪的累積,對種鴿一點好處也沒有,尤其是運動空間不足的種雌。

開籠前餵食

運動員的食物中,若含有70%的碳水化合物,在48小時後(兩整天),他們的體能便會達到高峰。《科學養鴿》第5期我們曾談到美國科學家的這一份營養研究報告。

碳水化合物能量裂解和儲存的完整過程,所需的時間是48小時。

以星期天早上開籠放飛的比賽為例,飼料能量在星期四就要充分供給(從星期日早上往回推算48小時,應是星期四晚上或星期五早上),以便參賽鴿有兩天(星期五和星期六)的時間,把飼料營養轉換為必要的糖原,供應比賽消耗所需。

國內的賽制規定,通常在放飛前必須餵食餵水,照顧超遠程的參賽鴿是有道理的。因為實飛時間超過48小時以上,怕鴿子打不到野食受餓,但當日賽就沒有必要了。試想開籠前餵食,食物和水的重量對飛行是可見的負擔,且營養又不能立即轉換為可用的能量,愛之適足以害之。

有的鴿會開始採取500公里集鴿後不餵食,可見決策層的科學思維。明天的糧草,不是今天才準備,應在48小時之前。

333.jpg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