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長知識:“種養訓”的理念與實踐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鴿事百科整理

  問起鴿友或談起種養訓,人人皆知,但是其中包含的無數理念和實踐卻不是所有鴿友都知道或認可的。每個鴿友在養鴿的過程中,都會積累出一套自己的種養訓經驗,這些經驗對於養鴿人通常都具有指導意義,而“種,養,訓”這三個字的功夫也值得廣大鴿友一起探討和總結。

  尹小維在其《理念與實踐》中就專門對“種,養,訓”這三字功夫,在理念和實踐方面做了深入的解讀,談了自己的認識和看法,頗具參考價值。

  “種”

  “引種”,所有養賽鴿的人都不斷在“引種”,我也一樣,見了好鴿子走不動道。

  近年來賽鴿市場的價格指數一路飆升,超過百萬元一羽賽鴿或種鴿的情況已經不再令人驚訝了。所有的賽鴿人都在引進新的種鴿,每個鴿友都希望新引進的種鴿能使自己在比賽中一舉奪魁。但我建議在引種之前鴿友要好好想一想這麼幾個問題:

  引進什麼鴿系的種鴿?準備養多少羽種鴿?引進多少羽?引進成年種鴿還是幼鴿?從哪裡引進?

  這些問題都要先想清楚後再有的放矢地去引種,這樣可能會少走冤枉路。

  現在全國各地公棚數不勝數,特比環大獎賽風起雲湧,你準備參加什麼樣的比賽呢?參加公棚賽的鴿子和參加特比環的鴿子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公棚由於它集中了數百家甚至上千家的幼鴿,棚裡會有上百家裡來的病菌和病毒,在收鴿期間公棚最大的挑戰是維持鴿群的健康。所以參加公棚的鴿子要求有很好的自然抵抗力,同時要求賽鴿肝臟有超強的解毒能力,而這在特比環的比賽中是不需要的。其次公棚超過100公里的訓練次數很少,鴿子要在這數量有限的訓練中能迅速進入比賽狀態,而為使特比環的賽鴿能夠達到巔峰狀態,它們要經過許多次訓練,甚至幾十次超過100公里的訓練放飛。由於特比環鴿子的飼養,訓練和管理要比公棚細緻很多,比賽前很多賽鴿達到了超級臨戰狀態,所以鴿子的飛速也就較公棚高很多。不同的比賽情況需要不同的鴿子,所以你要先定準方向,有的放矢地去引種。

  俱樂部、區縣、市地,或者國家賽,距離從400公里開始直至1000公里,又有幼鴿賽、成鴿賽等等,你選擇參加哪種距離的比賽?

  我認為450-600公里的比賽是目前賽事的主流,400公里以下的比賽是速度賽,600-1200公里為長距離賽。這些不同的比賽距離需要不同的鴿系,你是主打幼鴿還是成鴿?主打什麼距離?

  “我準備都參加”——這只能是將飼養賽鴿純粹作為一個愛好,不考慮是否獲獎,當然“偶爾”也能獲得一些優秀的成績,但這只是“偶爾”。這裡所說的“主打”是你主要精力都放在這個選擇上,並不是排除參加其他類型的比賽。“把一羽中距離成績平平的成年鴿子放到1000公里結果獲得了X軍”,這是“摟草打兔子”。

  短、中、長距離的賽事要求的鴿子是不一樣的。它們的體型、翅膀、脾氣都不同。短程鴿系的體型可以大小不分,龍骨可以高高的,羽條可以短粗,性格可以暴躁。長距離的鴿子一般要求中小體型,龍骨低平,羽條窄長,脾氣溫和。而中距離的鴿子最難選,因為它介於上面兩者之間,相互又有重疊。

  “幼鴿賽還是成鴿賽”?當前的鴿友大多數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參加幼鴿賽上,主攻成鴿賽的多是養鴿一生的“老鴿迷”們了。幼鴿賽就需要“早熟”和擅長“500公里”。現在很多鴿友去歐洲引進種鴿或是當年成鴿賽的冠軍鴿,但是有很多歐洲鴿友並不重視幼鴿賽,他們的眼睛放在成鴿的“波治”、“亞精頓”、“查特魯”、“蓋雷”等等全國大賽上,很多冠軍鴿是二歲甚至三歲齡,鴿友引種時常常把這些國家冠軍鴿在幼鴿時的表現忽略了。如果你引進的種鴿並不擅長幼鴿賽,那麼它在國內的育種成績就很難達到你的期望。引進種鴿要針對你的比賽要求來引,如果是引進成鴿賽冠軍,那麼它的幼鴿時的成績,或者這個鴿子的家系是否在幼鴿賽上有很好的表現都要仔細研究。引進不對路會為今後的失敗埋下伏筆。

  公棚賽還是特比賽,幼鴿賽還是成鴿賽,中距離還是長距離,這是引進種鴿前首先要想好的。

  “引進,引進,再引進”,很快你就爆棚了,棚內種鴿數量過多,造成種鴿身體狀態不良,再好品質的種鴿也很難作出優秀的子代。

  所以我建議鴿友在引進鴿子前,第二個問題先想好:引進幾羽。這首先要對自己的種鴿棚有個清醒的估計,大概能養幾對?目前種鴿的品質如何?需要在哪方面改良?種鴿棚一個是數量問題:一個種鴿棚如果能養10對種鴿,你只養8對,種鴿的身體就好的多,育出的幼鴿品質也就好的多。一個鴿棚能養10對,你卻擠進15對,那麼再好的種鴿也很容易被浪費掉。另一個是品質問題:客觀的評估當前自己種鴿的不足,找不出不足,那最好先不要引進。引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種群的水準,不知道應該在哪方面提高就先把錢放進口袋裡,去認真的研究自己的現有種鴿的情況,回顧歷史,研究比賽紀錄。

  我的另一個忠告:給自己的種鴿棚定一個數量上限,如果你想引進一羽新的種鴿,先找出哪羽現在棚中的種鴿淘汰,不出則不進,精益求精才能進步!

  “引進什麼樣的鴿系和幾羽”定下來了,就要決定是引進成鴿呢還是幼鴿。我的建議是引進幼鴿。因為“沒有任何一個還在比賽的鴿友想賣自己最好的種鴿”!幼鴿還沒開始作育它有可能成為一羽超級種鴿。還可以從一個優秀的家系裡引進當年飛過的幼鴿,即便沒飛出太好的成績。雖然一般來說最好成績的幼鴿都會被鴿主留下做種,但最好的賽鴿未必是最好的種鴿,“幼鴿沒飛好但是後來成為一羽超級種鴿”這樣的例子在賽鴿歷史上有過無數次。但二三歲以上的成鴿,即便它的賽績出眾也最好躲開,除非原來的鴿主真正全部清棚。

  “從哪裡引進“? 最好是在本地能找到誠實可靠,在近年來成績優秀的鴿友,可能價格比許多地方出售的幼鴿價格高,但引進的成功率將彌補一切。儘量躲開那些叫賣最凶,最便宜的鴿舍,“市場上叫賣最凶的人一定是想把最壞的商品推銷出去的人”,好像是魯迅說的。其次是從外地或國外引進。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外面的情況你將更不瞭解,引進鴿子需要較長的一段時日來適應當地環境。我曾經高價引進數羽4-5歲的優秀賽鴿或種鴿,但進到中國以後它們一直沒有能調整適應過來,至死也沒用育出一羽優秀的種鴿。1996年我引進了十幾羽優秀的蓋諾斯969詹森,它們在美國飛完全部幼鴿賽,引進之後經過三年才開始作育出優秀的種鴿和賽鴿。

  主要想在公棚比賽上有作為的鴿友應該考慮在公棚引種。首先要考慮你準備參賽地區內的公棚,或與你計畫參賽的公棚在比賽環境,氣候,和賽線等方面類似的公棚。經過公棚艱苦生存條件的考驗,大量藥物的損傷,仍然可以在比賽上獲得高位獎的鴿子自然是最佳的選擇。但也要有心理準備:鴿子在公棚受的內傷比較重,一般需要至少一年的恢復時間。另外,公棚的高名次鴿未必就是最好的,因為常常先回來的不進棚。其他要考慮是用引進的鴿子改良提高你現有種鴿水準。如果你的鴿系缺少速度,那麼注意在300-400公里賽事上飛得好的鴿子。如果你的鴿系缺少艱苦賽事的耐力,就要考慮決賽分速低的公棚。引進要符合你種鴿改良方面的要求,不要盲目引進。

  總之,在引種前要多考慮多想,明確你自己的方向。就是這樣也難保證一定成功,只是成功的幾率大一些。引種不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引進來的鴿子與你參加的賽事或比賽的地域條件不匹配。我曾從我的賽鴿老師法蘭克處引進過65羽幼鴿,法蘭克也帶我在比利時幾家鴿舍內引進整輪整輪的幼鴿,但是這些引進都不成功,法蘭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我引進優秀的鴿子,不成功的原因就是鴿子不對路。

  怎樣才算引種成功呢?一般說來,作育6羽子代,其中一羽獲獎就算不錯了。當然也有作育4羽3羽獲獎的例子,但也可能第二年作育6羽一羽都沒獲獎。也有連續二年一羽子代都沒獲獎,但是第三年育出全國鴿王的例子。如果你有一對種鴿,它們的子代獲獎率高達50%,祝賀你!你有了超級黃金配對!

  這些就是我有限的引種理念,供鴿友參考。

  “養”

  “位置,位置,位置”是投資房地產的名言,“健康,健康,健康”是你的賽鴿成功的唯一道路。無論是育種還是比賽,沒有健康的體質一切都無從談起。如果賽鴿不健康,你再怎麼用藥用激素,在比賽也無法獲得高獎位。就像建造一個金字塔,健康是整個塔的基礎,在其上你才可以一層一層建造鴿子的臨賽狀態,最後達到高峰。

  在鴿子飼養上什麼最重要呢?最便宜的東西最重要,它們依次是:陽光、空氣、水、礦土、飼料,最後才是藥物和飼料添加劑。

  鴿舍,陽光和空氣是建造鴿舍時首先要十分認真考慮的,一旦鴿舍建好再改動就較困難了。鴿舍應該在冬季有充足的陽光,尤其是在中國北方地區,陽光最好能直接照到窩箱的下面,使鴿子在冬季有個溫暖乾燥的家。在夏季,鴿子應有能自由自在地曬太陽而不受外部威脅的曬籠,舍內卻要遮光擋雨陰涼舒適。

  空氣,鴿舍的通風乾燥,這是最容易產生誤區,也是影響鴿子健康最重要的地方。在賽季,鴿友最應仔細關注的是鴿子呼吸道的健康,它決定著比賽的成敗,甚至賽鴿的歸巢。一旦出現了支原體和衣原體造成的呼吸道疾病,治癒少則一星期多則三個星期,那時賽季也結束了。而產生呼吸道疾病的根源主要是鴿舍條件和鴿車感染。一個好的鴿舍環境包括乾燥,通風,和鴿舍內的鴿子數量。乾燥不僅僅對預防呼吸道極為重要,而且對預防毛滴蟲也是極為關鍵的。為了鴿舍的乾燥,地面最好是沒有漆過的,懸空的,木質的,鴿子的糞便掉到上面後水分很快就會被木質的地板吸幹,而且地板的水份會被下部流動的空氣帶走。光亮照人的地板或者石材做的地板最好還是留給人類享受,人類是不會留下糞便或其他不衛生的東西在地板上的。

  除了乾燥,鴿舍的第二個關鍵的問題是“賊風”,也就是過堂風。過堂風對鴿子來說就是一把刀。我們人類不喜歡在風口處睡覺,因為那會使人感冒。同樣過堂風在夜晚也會使鴿子“感冒”,或者說抵抗力下降,各種病菌或病毒便會衝破鴿子免疫防線而造成疾病。

  鴿舍的通風是一個需要不斷調整而達到最佳的過程。因為每個鴿友所在的地域不同,環境的氣流不同,鴿舍的位置不同,等等。鴿舍通風應根據外部環境的差異而找出最佳的通風條件,並不簡單的是越通風越好。在北方乾旱地區,要特別小心夜晚的冷風,往往許多鴿友的鴿舍不是通風不足而是通風過度。如果在賽季鴿子的狀態漸漸走向頂峰,某一晚上突來的冷風吹到賽鴿身上,你的所有調整,準備,訓練工作都將付之東流,狀態不在了,賽季的好成績也因此和你分手了。在南方的夏季通常有長時間的濕熱氣候,如果鴿舍通風不佳,那麼呼吸道疾病,毛滴蟲問題全會在你的棚中出現。

  怎樣判斷鴿舍的通風的優劣呢?我們走進鴿棚始終感覺到空氣清新,沒有鴿糞的氨氣味。點燃一支煙,看煙徐徐升起從通風口流出。無論舍外的風有多大,煙還是徐徐流動,並沒感覺到鴿舍內部有任何風。最客觀的判斷要從鴿子身上看。在通風條件良好(注意不是過度)的鴿舍內的鴿子應是羽毛細滑柔軟,如同鴿友說的那樣:像絲綢一樣。鴿子的毛質在很大程度上受鴿舍的通風條件影響,受飼料中油料比例的影響很小。在南方,你很少能看到像北方那樣滿身鴿霜,毛羽細滑的鴿子,原因不是飼料缺少油料而是空氣中濕度太大。鑒定羽毛的狀態要注意應是自己的鴿子和自己鴿子比較,而不是與他人的鴿子比較,因為鴿舍條件不同,通風不同,飼喂訓練條件不一樣都會造成差異,評估自己鴿舍通風的情況就會不正確。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棚內鴿子的數量,一個通風良好的鴿舍如果你加進許多鴿子,通風的條件就會由良好變成不佳。所以應在固定鴿子數量的前提下調整鴿舍通風,使之達到最佳狀態。因此鴿舍通風的設計最好能做到通風量可以隨意調整。如果早晚溫差很大,最好在晚上能夠關閉窗戶或者部分通風。在夜晚很涼的鴿舍內,鴿子是很難有狀態的。

  沒有好的鴿舍通風設計,不會有狀態一流的賽鴿隊伍。

  除了良好的通風以外,鴿舍要給鴿子一個溫馨的家。我們都知道勞累了一天回到自己不大但溫馨的家的感覺。鴿子也是一樣。鴿舍不必大,溫馨就好,就像咱們一樣,臥室不必很大,溫馨最重要。要想贏得比賽不但要賽鴿的身體健康,體能在頂峰狀態,還應該心理健康。鴿子為什麼拼死歸巢?是巢中的配偶?不是,是那口食水?不是,是巢中待哺的幼鴿?不是,是溫馨的家!因此我們應盡力為它們創造一個溫馨的家。棚中的鴿子數量不能太多,使得它們一天到晚為爭吃,喝,睡的空間打架。在棚中要儘量與鴿子建立良好的主從關係,任何時候不要粗暴對待鴿子,必須抓鴿子時要溫和地慢慢地將它握在手中。鴿子的記憶力非常驚人,它可以記住主人一生,也可以記住你唯一的那一次粗暴。

  水,大家現在用的都是自來水,水的品質沒什麼問題,但是鴿子飲水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新鮮,每天換,無論喝完沒喝完。飲水器要用雙份,每天洗乾淨後掛起來晾乾。這樣可以減少毛滴蟲的傳染機會。我的經驗:使水的酸鹼度顯略酸性,在防病治病上都會有益。

  礦土,鴿子必須的飼料,對鴿子的健康尤為重要,健壯的幼鴿,賽鴿隊伍頂級的競翔狀態都需要頂級的礦土,和每天細緻的添加更換。鴿子的味覺十分挑剔,再好的礦土放上幾天它們就不喜歡了,同樣的礦土,新加進的瘋搶。優秀的賽鴿家會仔細觀察賽鴿對礦土的要求,尤其是育種季節,窩內有不同日齡的小鴿時,老鴿子挑選的礦土種類是不同的,我們養鴿人不知道它們的具體需要,所以每個希望成功的鴿友都要鍛煉自己敏銳的觀察。

  飼料,世界各地的鴿友對飼料的看法有許許多多,有的甚至截然相反,鴿友都會相互詢問飼料配比,可見這個問題的複雜性,我只就幾種飼料談談認識。

  首先是豌豆,豌豆在飼料種類中蛋白質含量最高。鴿子在一年的不同階段對飼料的營養成分要求不同,在育種階段需要大量的蛋白質,一羽小鴿子在一個月內要完成一生大部分的成長,所以飼料裡需要很多蛋白質。飼料中含蛋白質高的是豌豆,花生和其他油料作物。小鴿子60天大以後,生長基本完成,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就可以減少了。豌豆中的毒素會造成鴿子肌肉發青變硬。在鴿子參加比賽之後,肌肉組織會受到損傷,需要蛋白質修復,但這時不要使用豌豆,豌豆毒會對下次比賽受損,用些市場上人用的蛋白,大部分是加工後的黃豆蛋白,也可以添加些動物蛋白,但只是在鴿子回巢後的前二天。

  鴿子最主要的飼料是玉米。玉米的主要營養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產生熱量和能量的物質。在寒冷的冬天,你可以看到鴿子大量地採食玉米,去產生熱量抵禦嚴寒。當鴿子體內的碳水化合物沒有全部轉化成熱量消耗掉,它就會轉化成脂肪存在體內。飼喂過多的玉米會使鴿子過胖。玉米到脂肪的這個轉化過程需要至少48小時。所以在賽前為鴿子儲備脂肪要在48小時前。哺乳動物,包括人,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能量,但是鳥類,包括鴿子,是以脂肪為長距離飛行的主要能量。因為只有脂肪所含的熱量最高而重量最輕。為賽鴿儲備飛行的能量就要把握好比賽的時間長度和難度,恰好地為鴿子儲存脂肪。鴿子攜帶的脂肪過多會成為負擔,減低鴿子的飛行速度,過少會造成能量不足,或者對鴿子造成嚴重損傷,燃燒掉許多肌肉來補充脂肪的不足,或者鴿子半路停止飛行。當鴿子的能量嚴重不足時,大腦工作所需的養份也會嚴重缺乏,使得鴿子的導航定向能力嚴重受損,導致鴿子丟失。這就是為什麼有的賽鴿參加500公里的比賽,已經飛完絕大部分路程,就還差幾公里到家卻鑽進了別人家鴿棚的原因。

  賽前幾天可以大量喂玉米,臨賽喂玉米只解決鴿子臨時機動飛行的能量。臨賽要喂脂肪或油料。

  大麥,鴿子最不喜歡吃,但是卻是最重要的飼料。大麥含有大量的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人們喜歡喝的啤酒就是由大麥釀製成的。大麥的另一個主要作用是用來控制鴿子的體重。我用大麥來告訴我:鴿子是不是吃飽了。一年四季每天的氣溫不同,即便是在夏季每天溫度的變化也很大。鴿子每天的活動量不同,加上氣溫不同,隨著四季的變化,鴿子體內對營養的需求也不同。鴿子不會說話,所以我認為每天定量的餵食方法不科學。除了育種,我給鴿子的飼料裡永遠有大麥,賽鴿隊伍更是如此。當鴿子自己認為它的能量補充接近完成,它就會開始不吃大麥,這時我就停止餵食。我從不讓鴿子饑餓,大麥讓我能控制它們的體重不至於太胖。

  藥物,尤其是賽用藥物是許多鴿友最關心的問題。如果你獲得了好的成績,告訴鴿友你沒用藥物,很多人會認為你保守贏獎的秘密。翻開鴿子雜誌,信鴿網站,到處連篇累牘的鴿藥廣告。我不反對使用鴿藥,甚至是提高比賽成績的賽用藥物。防病治病藥物要用到地方,濫用造成鴿子產生很強的抗藥性,同時使鴿子喪失了天生的自然抵抗力。比賽用藥只能起錦上添花,“再推一把”的輔助作用,不能本末倒置,無他不行。

  希望贏得比賽應該從基礎開始,優秀的種鴿,健康的飼料,每天細緻的照顧和觀察,提前做好各項防病的準備工作,認真計畫的訓練,這些比什麼藥物都重要,賽事來臨,整個賽鴿隊伍擁有超級的健康,不用任何藥物,你也極有可能獲得超級的賽績。對那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鴿友,無論使用什麼藥都難以獲得成功。

  有些鴿友從小鴿出殼開始就天天喂這個,喂那個。我想問一下:當你的孩子幼小的時候,你天天給他喂維生素,鈣片,蜂王漿等補品嗎?你常常給你的孩子抗生素來防病嗎?正常健康的飲食是小孩和小鴿健康成長的關鍵。

  當然,正確使用藥物在現今的賽鴿運動中是必須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這裡有一點我應該詳細說明。任何鴿舍內不可能沒有致病的細菌或病毒,鴿群之所以不顯示病症,看起來很健康,是因為鴿子身上的免疫功能,或自然抵抗力在起作用。病菌和免疫系統在動態中達到平衡,所以鴿子還是健康的。當這個平衡被打破,比如環境的變化,天氣開始濕熱,鴿舍內開始潮濕,鴿子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從放鴿車上帶回新的病菌等等,鴿子的免疫系統受到挑戰,並開始增強。如果免疫系統戰勝不了病菌的增強增多,鴿子就開始顯示病症來。所以我們要儘量使我們的賽鴿有較強的免疫力。如果一有風吹草動就用藥,在一方面我們限制了鴿子免疫系統的增強,另一方面我們在培養更厲害的病菌,因為沒被藥物去掉的病菌都是最強的。如此循環往復,我們在做惡性循環,好的力量不斷減弱,壞的東西在增強。最終鴿棚裡就會不斷有病症出來,賽鴿很容易傳染上病。因此,我們應該儘量少用藥,尤其是對幼鴿。幼鴿在離窩後,它的免疫系統還沒完全建立起來,所以幼鴿最容易感染疾病。幼鴿要在半年的時間裡漸漸地建立起它的免疫系統,這時我們要給它注射疫苗,幫助它建立免疫功能。如果幼鴿群中開始有個別鴿子顯示病態,那麼鴿群裡就有較強的病菌或病毒了,但是不要馬上用藥,給鴿群一個提高免疫力的機會。鴿友大部分都知道有的疫苗叫活苗,實際上就是活的毒性較弱的病菌或病毒,用它感染鴿子使鴿子對這種病毒產生抗體。同樣,鴿群開始有病症出現,不要馬上用藥,看看鴿子能不能自己抵抗過去。不到必要的時候不用藥。

  但是一年之中有幾個需要使用藥物作預防的時候:一是種鴿配對的前期準備,二是賽鴿訓練開始前。一般我是遵循下列次序做完防疫工作:驅蟲,防治沙門氏和呼吸道,注射疫苗,預防毛滴蟲。防治沙門氏和呼吸道要在配對、訓練前最少六個星期完成,因為那些藥物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排出體外,而且需要較長時間的給藥,以將沙門氏病菌和衣原體壓到最少的程度,這兩者有害物是無法徹底清掉的。這時的防疫應該是最徹底的,因為接下來的育種期或比賽期內將不會給任何此類藥物,如果有病就由育種或比賽隊伍中撤出,即便你使用藥物治療好鴿子,但是賽季或育種季節也結束了。

  另一個十分危險的時期就是幼鴿下窩後。通常進入了炎熱潮濕的夏季,鴿棚裡擠滿了幼鴿,鴿舍內的環境最為惡劣,這時極易產生衣原體和支原體造成的呼吸道感染,同時也極易發生毛滴蟲感染。任何鴿舍內均有這些病菌滋生,當鴿子健康良好時,這些病菌的存在有助於鴿子自身免疫功能的發育。但當外界條件使得這些病菌大量繁殖時,鴿舍內會出現幾羽輕度感染的鴿子,尤其是幼鴿,它們的自身抵抗力還沒完全成熟,個別鴿子出現單眼傷風的症狀。這時是否應該用藥呢?這裡有一個折衷點:培養鴿子的自身抵抗力和控制鴿群發病的平衡點。如果只有輕微的單眼傷風流淚,羽數不多,最好不要開始使藥,讓鴿群培養抵抗力。如果鴿群中的病例不再增多,我們皆大歡喜。如果個別病症開始嚴重,就對有病的單獨給藥,每天給予10-25毫克的強力黴素。但是把病鴿留在棚內,除了可以幫助鴿群獲得免疫力外,病鴿在熟悉的棚內也會恢復得快些。

  當有病症的鴿子數量超過10%時,就要全棚給藥了,但同時要檢查和思索為什麼了,是鴿舍太擁擠了?是鴿群中有腺病毒了?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治療衣原體和支原體,世界上最有效的藥是強力黴素+泰樂菌素,需要給藥7-20天。鴿舍中永遠會有衣原體和支原體存在,鴿群健康是建立在抗體和病原體的動態平衡上,不要一有星點病症就立即用藥,要培養鴿子的自然抵抗力。拿呼吸道疾病來說,理論上如果用強力黴素45天可以基本上清除鴿群中的衣原體(98%),但是如果鴿群裡沒有了衣原體,鴿子的對衣原體的免疫力也同時沒有了,那麼在賽鴿車上接觸到其他鴿群攜帶的衣原體時,你的鴿子就會傳染上十分嚴重的呼吸道疾病。所以不要鴿棚內一有風吹草動就馬上把手伸向藥櫃子,要培養鴿子的抗病能力。這一點對其他鴿子的病症也是相同。鴿子主要靠自己的免疫功能來抵抗各種病菌和病毒的侵害,藥物只是在必要時起輔助功效。完全無菌空間裡生活的鴿子是見不得大自然的。

  如果你的鴿群常年不用藥,但卻很健康,哇!去參加公棚賽,一定會有好成績的。

  “訓”

  現在每一個參加幼鴿賽的鴿友都認識到訓練的重要性。但是無論是家飛還是路訓都有些誤區。

  “多訓鴿子就會上狀態”,不全對。賽鴿的狀態是通過逐漸的訓練漸漸提升起來的,但前提是鴿子必須健康。如果你的賽鴿健康不良,你卻不斷地上路訓練,這只會使你賽鴿健康更糟。賽鴿的賽前準備要從保證鴿子的健康開始,我們要做賽前預防性給藥。至少要在你開始上路訓練的前一個月進行防疫,或者說要在第一次比賽的前八個星期開始,因為你要完成防疫約需一個月,路上訓練一個月。

  有人在開始路訓前強制家飛。我不贊同這種方法。鴿子是天生飛行的鳥類,如果健康,它們會自己自由的飛上一個或二個小時,如果鴿子不喜歡飛,那麼一定有下面的原因之一:鴿子健康不好;鴿子正在換毛;鴿子在趕蛋或是準備下蛋;鴿子的飼料過重或豌豆過多,使得鴿子過胖。

  如果你不仔細考慮原因,找出問題所在,而是不顧一切地強制家飛,你只會飛傷鴿子,不會提升鴿子的狀態。如果你的賽鴿沒有健康、換毛和配對的問題,卻不喜歡家飛,或家飛十來分鐘就落下喘氣,十有八九是你喂的飼料太重了。試著加進50%的大麥,或許一個星期後你的賽鴿就飛起來了,輕鬆地自由飛翔一個多小時。

  “健康的鴿子多訓就會上狀態”,還是不全正確。我們在路訓鴿子時要清楚訓練的目的。從幾公里到50-60公里漸漸加大距離的訓練是為了讓鴿子熟悉家周圍的地標地物,在比賽時可以直線歸巢。我認為超出這個距離鴿子就要啟動它的導航能力,靠定向回到鴿舍20-30公里以內。在這個距離以上的訓練是為了鍛煉鴿子身體各部分的運動功能,鍛煉各個內部臟器為大運動量時提供能量的能力。這階段的訓練也要循序漸進,一點一點的加強,直至其極限。這時要特別注意觀察鴿子的疲勞狀態和恢復情況,文武之道,一張一施,要在恢復和訓練中找平衡點。有的鴿友讓我列張訓練表給他,我說不可能列出來,不是我保守,是在訓練和休息中找到平衡點來決定下一步或明後天的訓練計畫,怎麼列呢?地區不同,飛行時間不同,飛速不同,鴿系不同,這些都是要根據具體鴿子狀況來決定的,無法同樣炮製。如果不管鴿子的疲勞狀態一味強訓,鴿子還沒開始比賽就已經體輕如紙,羽毛乾枯,報廢了。

  訓練還應分大群放,小群放和單放。大群放是為了鍛煉鴿子群飛的速度,單放是為了鍛煉鴿子單獨歸巢的能力和膽量,小群放是為了在自己的鴿群中培養數羽領頭鴿。總之每次訓練都應該在有把握的天氣條件下,有目的地訓放。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