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賽鴿育翔探秘(二十):短途強化訓練技巧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中信網

現代賽鴿育翔探秘(二十)

(承上期)

選手鴿短途強化訓練的技巧

如今我國的賽鴿比賽激烈程度已非昨日可比,在一些發達地區,甚至已遠超歐洲的一些賽鴿強國,無論是放飛羽數、獎金額度,還是參賽鴿主的積極性及受關注度,都已遠遠超越。我們泱泱幾十萬眾的鴿友,是他們許多國家的總和,我們國土的面積也同樣是他們的許多倍,也許在人均養鴿或是還略有不足,但是圍繞賽鴿產業鏈,漸成氣候的賽鴿經濟已是勢不可擋,未來的潛力不可估量。當此強勢的大潮之下,我們的種鴿引進繁殖、賽鴿的培育、選手鴿的訓養、參賽技巧的調控等等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提高。我們在學習中摸索提高,我們在借鑒、嫁接、總結中尋求突破。

過去傳統的養鴿、玩鴿、賽鴿的方法和理念有很多已成過去式;現如今一些更先進、更科學、更貼合現今賽制、賽距的賽鴿養訓觀念和操訓手段,逐漸為鴿友們所熟知,並被運用得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君不見近年來全國各地,不斷有職業鴿舍、鴿界大腕們在比賽中上演大包攬重戲,狂攬巨金。特別是中短程賽場,更是得心應手,將養鴿三要素之種、養、訓中的“訓”,提到了空前的高度。鴿界有雲:職業鴿舍的二流種鴿加一流養訓,可以打敗一流的種鴿二流的養訓。總之,賽鴿的養訓和用藥是逐步走下大戶和職業的殿堂,走進普通鴿友中。

然而眾鴿友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幾家歡喜多家憂,高手大腕們還是有許多秘而不宣的制勝絕招未露,眾鴿友們單靠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得來的方法,或是照貓畫虎,有形無神,或自行揣摩、摸著石頭過河,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心不甘情不願地作了基石和分母。到得此時有悟性的鴿友才明白,光有好種、養功過硬、多訓多練還是不夠的,還是要講方式方法,要講科學,要懂得高強度訓練中的營養補充,高強度訓練後的恢復用藥……

所以,大家又開始尋找新的更科學、更有效的方法,也開始了新的一輪又一輪的摸索和思考。

很多鴿友的訓練是從賽前一、二個月才開始,而真正的高手從選手鴿移出種鴿棚時,就要開始培養和訓練他們的小選手了,並且從不會放鬆和懈怠,直到該選手鴿的賽鴿生涯結束為止。

上面我們已經談了幼鴿移出種鴿棚到入大棚,嘗試合群飛翔一、兩周,這段時間的養訓要點。如果是當年的首輪幼鴿單棚飼養的就無需合棚了,只需避開家飛高峰期和不要強制驅趕即可。

(1)歸巢性訓練之拜四方


當小選手鴿們正式家飛一個月左右,日齡大約在60-70天時,就要開始逐步延長家飛時間,同時也開始進行短途歸巢訓練。在短訓開始前,要對小選手鴿們進行兩到三次的入放飛籠的壓籠訓練,以防選手鴿們入籠緊張,應激反應大,在首次訓放中亂飛,迷失了方向,造成失鴿。距離不可太遠,首次應不超過2公里,並且選在選手鴿日常家飛的熟知區最為穩妥,這樣不易失鴿。

首次訓放後應間隔一、二天,緩解一下小選手們緊張的情緒和可能出現的應激反應。兩天后同一方向再放5公里,歸巢後觀察小選手們的狀態,如果沒有明顯的問題,以後就可以放心地每天一放了。四方都要放,其他各方都可以從5公里起放,5公里拜完四方,你會發現你的鴿群家飛範圍明顯增大,家飛的時間在逐漸增長,選手鴿一出棚,就直插雲霄,高飛而去,直到很久方歸,根本就不在鴿舍周圍慢盤,這就是拜四方的好處。這種方法在我們過去玩超遠端時就在用,不過是幼鴿開訓的日齡提前了,訓放的目的改變了。現在的拜四方是為了增大選手鴿對鴿舍周圍的熟悉程度,擴大熟知區,提高家飛品質。

當選手鴿5公里拜完四方後,就可以單方放10公里、20公里每站兩次即可,放完一方再放另一方。這個時期可以視情況一天兩訓,兩餐制的鴿舍可以早晚各放一次,一餐制的鴿舍可以在下午餵食前,算好時間訓放,要讓選手鴿養成定時定點歸巢即有食水的條件反射,以利於今後的比賽(但超過100公里的訓賽,一定要注意訓前空腹,歸巢後少量清除,待訓飛歸巢即快速進棚訓練成功後,特別是入大籠隨協會訓賽歸巢後,前兩個小時只喂水,不餵食,這就是所謂的兩頭空。即使是要吸引選手鴿入棚也只能用極少量的清除,或小米,以避免選手鴿在訓賽應激的情況下,產生腸道疾病,如腺病毒等)。

選手鴿20公里四方放完後,就要延賽線開始呈左右30-40度扇形訓50公里、80公里、100公里,每站兩次,一個方向一個方向地放。此時的80公里至少間隔一天,100公里間隔兩天,放完一個方向,另一個方向再從50公里開始。左右30-40度扇形放完,再延著比賽線路開始放至100公里。三方100公里放完,休整3-5天,這期間選手鴿以休息為主,非必要儘量不要打擾它們,前兩日可以壓籠不再家飛,有條件的遮棚避光,兩日後開始恢復家飛,待到選手鴿能夠自主家飛20分鐘以上,特別是恢復到和以前一樣,開籠即高飛而去,那麼就證明我們選手鴿的第一個疲勞期已安然度過。我們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環節了。
(未完待續)

20170506170218756_s.jpg

20170506170253845_s.jpg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