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賽鴿育翔探秘系列:幼鴿好習慣養成和智力開發
版主:NSR-268835
第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中信網
現代賽鴿育翔探秘(十九)
幼鴿好習慣的養成和智力開發
隨著現代賽鴿運動的高速發展,我們培育賽鴿的目的就是為了參賽,或者是培育新生代種鴿,即便是後者,也是在為了培育賽鴿做準備。當然,純粹以休閒玩樂為目的鴿友也是有的,只是不在我們討論的範疇。
既然,我們培育的目的是參賽,參賽的目的是要全力爭勝,是要贏,那麼我們的一切工作就要圍繞著這個中心來運轉。
上一期我們說到了“幼鴿生長期是從入大棚開始直到比賽開訓(鴿會或俱樂部統一訓練)。這個時期是幼鴿長身體的關鍵時期,馬虎不得。幼鴿的骨骼、肌肉、羽條、智商,還有最重要的習慣養成和後期的短途私訓等,這其中的每一條、每一項、每個細節的疏忽和失誤,都能讓我們功虧一簣,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在這段重要時期我們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做好三大步驟。一是均衡全面的營養確保幼鴿健康生長,二是好習慣的養成和智力的合理開,三是短途的強化訓練。”
這三大步驟的第一步“均衡全面的營養”,我們在上一期已經講過了,同時我們也簡略地談了公棚參賽選手鴿在送棚前的養訓、管理和最佳送賽日齡選擇,以及送賽技巧。這些問題看似無關緊要,其實往往能夠決定我們的成敗。試想,如果我們高價引進的種鴿或是家族遺傳、翔績都很突出的種鴿,辛苦作育的優秀選手鴿,卻因為我們鴿主人為疏忽而功虧一簣,豈不冤哉?再說,參賽技巧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子不聞戰國時“田忌賽馬”的典故(出自《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此典故告訴我們如何利用自己的長處攻敵之短,從而克敵制勝。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定要知己知彼,知鴿善用,做足準備,運籌帷幄,才能不埋沒名種良將。就像“田忌賽馬”中齊國的大將田忌的好朋友孫臏,在田忌和齊威王賽馬,以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的比賽中三場慘敗時,調整了田忌賽馬的出賽順序,以田忌的下駟對齊威王的上駟,以田忌的上駟對齊威王的中駟,再以田忌的中駟對齊威王的下駟。結果齊威王在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的情況下,以一勝兩負敗給田忌。這就是避敵之長,攻敵之短,在整體實力不及對方的情況下,反敗為勝的範例。而我們革命的遊擊戰、麻雀戰、地道戰和優勢兵力下的百團大戰、狼群戰術都是深得了個中精髓,此中訣竅望觀者自悟。
不打毫無準備之仗,企圖撞大運、靠天賜,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慘敗,即使偶有所獲也不會長久。“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如果你非要將一隻猴子,那怕是猴王級的送去虎穴狼群,那麼結果可想而知。
見獵心喜,見獎起意,見賽而動,鴿人之習性也。這本無可厚非,但也應量力而行,因鴿因賽而異。萬不可盲人瞎馬,行貪蛇吞象之舉。但是無論我們的戰術戰法如何先進,佈置如何周密貼切,若沒有好兵好將,即使是有了,卻沒有嚴格的科學系統訓練,也是枉然。
所以,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三步驟中的第二步:“幼鴿好習慣的養成和智力的合理開發”。
(1)、幼鴿獨立吃食、喝水的訓練
幼鴿在25—30日齡移入幼鴿棚後,先不要急著讓它們站籠認棚,這個時期主要是熟悉幼鴿棚內和周邊的環境,再有就是教會它們獨立吃食、喝水。這個階段要以常食為主,日糧還是和在種鴿棚一樣,千萬不要著急改變。有些幼鴿初入棚時膽小怕生不敢吃食,這個時候我們不要心軟,幼鴿餓幾頓沒啥大礙。即使是有些消瘦,也是水膘,傷不了鴿體。重要的是要教會它們喝水,特別是天熱氣溫高的地區尤應注意,萬不可讓幼鴿脫水。初入棚的幼鴿最好能留幾羽比它們稍大點,已會自己獨立食水的鴿子作引導,這樣不用人工去教,它們很快就能學會自己吃食、喝水。但如果沒有稍大點的鴿子,那就要人工教會它們認食槽、水壺,如果它們渴了、餓了就很快去吃去喝了,一群幼鴿中只要有幾羽學會了,其它的就都沒多大的問題了。當然,這裡面有兩個細節是要重視的,一是在教鴿吃食、喝水的過程中要有一個固定的信號,以便日後鴿子習慣後,形成條件反射,這對將來賽鴿比賽歸來,聽到訊號後迅速入棚是很有幫助的。二是在抓鴿認食槽、水壺的過程中動作一定要輕柔,萬不可驚嚇到幼鴿。
當幼鴿們學會了獨立吃食、喝水一周左右,每天早上餵食前,要將幼鴿從入口處塞進去,讓幼鴿逐漸學會進棚,並且入棚就有食吃有水喝,也讓它們逐漸養成習慣和條件反射。這個時期的幼鴿在早上吃完食、喝完水後,就可以去室外站籠,熟悉鴿舍以外的環境和記住鴿舍的位置,晚上再將幼鴿從入口處塞進去餵食水,如此三日左右幼鴿就會自己進棚,那麼此時的晚上幼鴿站完籠後,就可以打開站籠,讓幼鴿自行進棚。這時的幼鴿多還不會飛,對外界的環境也有恐懼,況且入棚後還有食水在等候,它們大多會迅速入棚,也可能會有極個別會出於好奇,而在鴿舍外逗留,但沒關係,一旦它感到孤獨和不安,它就會迅速入棚。這個時期千萬千萬不要驚嚇到它們,更不要試圖過早地讓它們飛上天,也不要在成鴿家飛時進行,以免有發育早熟或受到驚嚇起飛的幼鴿,隨大群飛遠而無法回來,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幼鴿站籠一周左右,可視入棚和對鴿舍外環境熟悉情況,整體都能達到滿意後,可以選擇在晴好天氣下,在晚上餵食前兩小時左右,將幼鴿從出口放出並敞口,讓幼鴿在室外自由活動,自由進出鴿舍,進一步熟悉鴿舍周圍和更大的區域。發育好、成熟早的幼鴿,就會嘗試著飛翔,這時也不要驚嚇和打擾它們,讓它們盡情地自由活動,至晚上餵食再關閉出口,發信號召喚幼鴿入棚吃食。如此反復幾次,直到幼鴿都能自由進出,自由地上天飛翔,並能聽從召喚入棚。此時,就可以擇機將幼鴿移入大棚,合大群一起家飛,但最初的一周一定要避開家飛高峰期,不要轟攆、驅趕、強制鴿群家飛,以免幼鴿產生不安全感,或者產生厭飛情緒,甚至是飛傷。
(2)、幼鴿的親和訓練和搶食訓練
當幼鴿結束站籠期,進入自由進出棚訓練的同時,可以開始對幼鴿進行親和訓練和搶食訓練,這個訓練週期可以說是從此時起,會一直貫穿至一羽賽鴿的整個比賽生涯。值得一提的是幼鴿的親和訓練,能培養信鴿與飼養者的感情、親和度,讓鴿子能與鴿主和諧、友好地相處。提高鴿子對鴿主的順從性,對鴿主、鴿舍的信任和眷戀,增強其異地放飛比賽時的歸巢欲。
親和訓練的初期就是利用鴿子的求食欲,讓其產生饑餓感,鴿主再一粒粒、一點點撒食,讓鴿子搶食,甚至是到鴿主手中搶食,久而久之鴿子就從懼怕到熟悉,最後它們敢飛上鴿主肩頭、手上,任你隨意地抓摸,也不怕、不離鴿主左右。如此,你的親和訓練就算成功了,這種訓練的優勢你會在以後的比賽中體會到,無論是鴿子的歸巢欲、歸巢率,還是歸巢後的迅速入棚搶佔先機,都會給你帶來驚喜的。如今的中、短程比賽,分秒必爭,鴿種、飼養條件都相差無幾,比的就是誰的付出更多,細節更到位,訓養更細緻獨到。當然,前提是你的鴿子,種氣真要過硬、個體要優秀、身體要健康、養訓要到位。我們所說的驚喜是同等條件下,親和性好的贏面會更大。
(未完待續)
(特別申明:本連載是一本書,面對的是各層次的讀者,而本章節主要針對新手們,望名家高手們一笑而過)
現代賽鴿育翔探秘(十九)
幼鴿好習慣的養成和智力開發
隨著現代賽鴿運動的高速發展,我們培育賽鴿的目的就是為了參賽,或者是培育新生代種鴿,即便是後者,也是在為了培育賽鴿做準備。當然,純粹以休閒玩樂為目的鴿友也是有的,只是不在我們討論的範疇。
既然,我們培育的目的是參賽,參賽的目的是要全力爭勝,是要贏,那麼我們的一切工作就要圍繞著這個中心來運轉。
上一期我們說到了“幼鴿生長期是從入大棚開始直到比賽開訓(鴿會或俱樂部統一訓練)。這個時期是幼鴿長身體的關鍵時期,馬虎不得。幼鴿的骨骼、肌肉、羽條、智商,還有最重要的習慣養成和後期的短途私訓等,這其中的每一條、每一項、每個細節的疏忽和失誤,都能讓我們功虧一簣,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在這段重要時期我們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做好三大步驟。一是均衡全面的營養確保幼鴿健康生長,二是好習慣的養成和智力的合理開,三是短途的強化訓練。”
這三大步驟的第一步“均衡全面的營養”,我們在上一期已經講過了,同時我們也簡略地談了公棚參賽選手鴿在送棚前的養訓、管理和最佳送賽日齡選擇,以及送賽技巧。這些問題看似無關緊要,其實往往能夠決定我們的成敗。試想,如果我們高價引進的種鴿或是家族遺傳、翔績都很突出的種鴿,辛苦作育的優秀選手鴿,卻因為我們鴿主人為疏忽而功虧一簣,豈不冤哉?再說,參賽技巧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子不聞戰國時“田忌賽馬”的典故(出自《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此典故告訴我們如何利用自己的長處攻敵之短,從而克敵制勝。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定要知己知彼,知鴿善用,做足準備,運籌帷幄,才能不埋沒名種良將。就像“田忌賽馬”中齊國的大將田忌的好朋友孫臏,在田忌和齊威王賽馬,以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的比賽中三場慘敗時,調整了田忌賽馬的出賽順序,以田忌的下駟對齊威王的上駟,以田忌的上駟對齊威王的中駟,再以田忌的中駟對齊威王的下駟。結果齊威王在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的情況下,以一勝兩負敗給田忌。這就是避敵之長,攻敵之短,在整體實力不及對方的情況下,反敗為勝的範例。而我們革命的遊擊戰、麻雀戰、地道戰和優勢兵力下的百團大戰、狼群戰術都是深得了個中精髓,此中訣竅望觀者自悟。
不打毫無準備之仗,企圖撞大運、靠天賜,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慘敗,即使偶有所獲也不會長久。“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如果你非要將一隻猴子,那怕是猴王級的送去虎穴狼群,那麼結果可想而知。
見獵心喜,見獎起意,見賽而動,鴿人之習性也。這本無可厚非,但也應量力而行,因鴿因賽而異。萬不可盲人瞎馬,行貪蛇吞象之舉。但是無論我們的戰術戰法如何先進,佈置如何周密貼切,若沒有好兵好將,即使是有了,卻沒有嚴格的科學系統訓練,也是枉然。
所以,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三步驟中的第二步:“幼鴿好習慣的養成和智力的合理開發”。
(1)、幼鴿獨立吃食、喝水的訓練
幼鴿在25—30日齡移入幼鴿棚後,先不要急著讓它們站籠認棚,這個時期主要是熟悉幼鴿棚內和周邊的環境,再有就是教會它們獨立吃食、喝水。這個階段要以常食為主,日糧還是和在種鴿棚一樣,千萬不要著急改變。有些幼鴿初入棚時膽小怕生不敢吃食,這個時候我們不要心軟,幼鴿餓幾頓沒啥大礙。即使是有些消瘦,也是水膘,傷不了鴿體。重要的是要教會它們喝水,特別是天熱氣溫高的地區尤應注意,萬不可讓幼鴿脫水。初入棚的幼鴿最好能留幾羽比它們稍大點,已會自己獨立食水的鴿子作引導,這樣不用人工去教,它們很快就能學會自己吃食、喝水。但如果沒有稍大點的鴿子,那就要人工教會它們認食槽、水壺,如果它們渴了、餓了就很快去吃去喝了,一群幼鴿中只要有幾羽學會了,其它的就都沒多大的問題了。當然,這裡面有兩個細節是要重視的,一是在教鴿吃食、喝水的過程中要有一個固定的信號,以便日後鴿子習慣後,形成條件反射,這對將來賽鴿比賽歸來,聽到訊號後迅速入棚是很有幫助的。二是在抓鴿認食槽、水壺的過程中動作一定要輕柔,萬不可驚嚇到幼鴿。
當幼鴿們學會了獨立吃食、喝水一周左右,每天早上餵食前,要將幼鴿從入口處塞進去,讓幼鴿逐漸學會進棚,並且入棚就有食吃有水喝,也讓它們逐漸養成習慣和條件反射。這個時期的幼鴿在早上吃完食、喝完水後,就可以去室外站籠,熟悉鴿舍以外的環境和記住鴿舍的位置,晚上再將幼鴿從入口處塞進去餵食水,如此三日左右幼鴿就會自己進棚,那麼此時的晚上幼鴿站完籠後,就可以打開站籠,讓幼鴿自行進棚。這時的幼鴿多還不會飛,對外界的環境也有恐懼,況且入棚後還有食水在等候,它們大多會迅速入棚,也可能會有極個別會出於好奇,而在鴿舍外逗留,但沒關係,一旦它感到孤獨和不安,它就會迅速入棚。這個時期千萬千萬不要驚嚇到它們,更不要試圖過早地讓它們飛上天,也不要在成鴿家飛時進行,以免有發育早熟或受到驚嚇起飛的幼鴿,隨大群飛遠而無法回來,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幼鴿站籠一周左右,可視入棚和對鴿舍外環境熟悉情況,整體都能達到滿意後,可以選擇在晴好天氣下,在晚上餵食前兩小時左右,將幼鴿從出口放出並敞口,讓幼鴿在室外自由活動,自由進出鴿舍,進一步熟悉鴿舍周圍和更大的區域。發育好、成熟早的幼鴿,就會嘗試著飛翔,這時也不要驚嚇和打擾它們,讓它們盡情地自由活動,至晚上餵食再關閉出口,發信號召喚幼鴿入棚吃食。如此反復幾次,直到幼鴿都能自由進出,自由地上天飛翔,並能聽從召喚入棚。此時,就可以擇機將幼鴿移入大棚,合大群一起家飛,但最初的一周一定要避開家飛高峰期,不要轟攆、驅趕、強制鴿群家飛,以免幼鴿產生不安全感,或者產生厭飛情緒,甚至是飛傷。
(2)、幼鴿的親和訓練和搶食訓練
當幼鴿結束站籠期,進入自由進出棚訓練的同時,可以開始對幼鴿進行親和訓練和搶食訓練,這個訓練週期可以說是從此時起,會一直貫穿至一羽賽鴿的整個比賽生涯。值得一提的是幼鴿的親和訓練,能培養信鴿與飼養者的感情、親和度,讓鴿子能與鴿主和諧、友好地相處。提高鴿子對鴿主的順從性,對鴿主、鴿舍的信任和眷戀,增強其異地放飛比賽時的歸巢欲。
親和訓練的初期就是利用鴿子的求食欲,讓其產生饑餓感,鴿主再一粒粒、一點點撒食,讓鴿子搶食,甚至是到鴿主手中搶食,久而久之鴿子就從懼怕到熟悉,最後它們敢飛上鴿主肩頭、手上,任你隨意地抓摸,也不怕、不離鴿主左右。如此,你的親和訓練就算成功了,這種訓練的優勢你會在以後的比賽中體會到,無論是鴿子的歸巢欲、歸巢率,還是歸巢後的迅速入棚搶佔先機,都會給你帶來驚喜的。如今的中、短程比賽,分秒必爭,鴿種、飼養條件都相差無幾,比的就是誰的付出更多,細節更到位,訓養更細緻獨到。當然,前提是你的鴿子,種氣真要過硬、個體要優秀、身體要健康、養訓要到位。我們所說的驚喜是同等條件下,親和性好的贏面會更大。
(未完待續)
(特別申明:本連載是一本書,面對的是各層次的讀者,而本章節主要針對新手們,望名家高手們一笑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