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論和實踐支撐種養訓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中信網

養鴿人不簡單
文章參加“我的賽鴿攻略”有獎徵文活動


  受父親影響,從小我便喜愛賽鴿,為了想要學習動物方面的專業知識,高考填報志願便選擇了動物科學。如今已學了一年有餘,其實很早就有在中信網發表文章的衝動,但一直苦於自己不夠瞭解賽鴿而沒有。前幾天在上動物遺傳學這門課時,就老師所講,突然又有了些許想法,忍不住衝動發表了我的意見。

  自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從國外引進了許多優秀的畜禽的種。雖使我國的畜禽產業有了極大的發展,但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從90年代起,我國許多鴿友開始從歐洲引進種賽鴿,從最初到現在估計引進了不下萬羽!這也使我國本土賽鴿行業受到了較大衝擊,同時也帶來了巨大進步,這些引進的賽種鴿大大提高了我國的賽鴿品質。然縱觀歐洲與我國,我們與其在育種選種上的差距也是巨大(豬馬牛羊等畜禽也是同樣的)。

  我國每年都會斥钜資從歐美澳引進許多種,但常常都會聽到許多老闆抱怨說:這個產的仔還沒有我們本土的好。其實就像我國剛開始推廣DLY(洋三元,一種三元雜交豬)一樣,推廣初期老百姓經常抱怨這豬長得慢又愛生病。其實一說這話就已經把原因說出來了,長得快抵抗力高肯定有原因的,肯定就不能用我們普通的養殖方法去養。養,其實是一個很不簡單的事,每次我去喂鴿子都會在一旁觀察它們直到吃完,我就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其實鴿子也會挑食。單從我家的棚看,少說也有一小半的鴿子會。其實從我們給愛鴿投放的飼料看,營養是滿足它們的,我們就誤以為這樣可以了,覺得我們的鴿子已經獲得了足夠的營養。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罷了,現實並非如此。因為一些鴿子的挑食導致了所投放的飼料營養不全,挑食的鴿子營養不說了,就連不挑食的也會受到影響,他們也不會去均衡採食,鴿子可不像人一樣有主觀思想,人可以按照食譜吃一碗飯一兩肉二兩蔬菜,但鴿子是不會的,所以這就得養鴿人採取方法去改變。

  選種是一件極需耐性、方法、實踐、理論、運氣的一件事。其中耐性是很重要的,一個心浮氣躁的人是很難在選種這方面有所成就的,除非他的運氣好得不得了。就拿我家這路主血戰將來說,從2012年起,飛得公棚第2後就一直在培育提純,期間也出了不少成績。單從這幾年來看,這短短的幾年還是遠遠不夠的,還不知道要多少個幾年哦!每次比賽都是多麼希望哪路主血的哪幾隻最看好的,打算用來做種的哪幾隻先回來進獎啊,但常常事與願違,這還得需要不停奮鬥。

  方法實踐也很重要,往往一些適合做種的鴿子不賽成績會不怎麼亮眼,這就需要養鴿人自己對養的鴿子進行摸索了。比如飛公棚2名的父母便是天落,以及家裡的許多成績鴿也源自那兩隻天落。擁有足夠的理論可能對育種有幫助,但在豐富的經驗實踐面前又顯得有些蒼白了,但從另一面說,理論能讓養鴿人在配對選種時有理論基礎更自信些(在這裡我推薦大家可以去看一下高中生物講孟德爾,基因那幾章,然後可以去看看郭玉華編寫的《遺傳學》,多看一下可能會帶來很多靈感)。這裡就先不介紹近親繁殖與雜交優勢非孟德爾遺傳這些了,以後有機會我會把它簡寫,用簡單的語句描寫出來供大家討論。

  家裡是父親在養鴿子,本人沒有獨立地養過。在家時也就打掃打掃鴿舍、餵食、換水,幫著給父親打下手。時不時會晚上捉一些,然後第二天一大早拿到離家三四十公里的地方放飛,當然也是慢慢加上去的。訓練時期和訓練的度,養鴿者肯定有著各自的見解。我看過一些文章,其實鴿子回家很多時候飛的並不是直線,飛行路線是彎彎曲曲的。放200公里,鴿子回家可能飛了270公里,訓練的目的就是如何減少這70公里的距離。

  很多人會覺得訓練鴿子,讓它們圍著家飛2-3個小時會很大地提高它們的體力,確實會有一定的提高,我個人覺得目的卻是讓鴿子極為熟悉周圍環境。很多養鴿者在訓練時會把鴿子與人做比較,覺得人在訓練時肌肉會變得強健有力氣,鴿子也會這樣。但是鴿子達到的程度與我們想像的是不一樣的,原因是人和它們的肌肉構造是完全不一樣的。大家可以想一下家裡養的狗,特別是那種被拴著的烈狗,它們一生可能都被拴著,沒有運動,只要正常餵養也沒感覺長胖體力下降這些,一放出來照樣特猛。其實這和構成肌肉的肌細胞有些差異是有關的,當然這與基因同樣有關。所以在訓練鴿子時注重鴿子對家的熟悉,及對放飛路線的熟悉。千萬不能讓鴿子養成飛彎路的習慣,如果有一兩隻比賽習慣飛直線的鴿子帶著飛就好了!

  以上便是我對種養訓的些許看法,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前輩見諒,錯誤之處還望提出,我當虛心學習。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