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育冠軍的秘密 把握育種高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中信網

 近來對賽鴿育種十分感興趣,所以時常對比翻看一些名家前輩作育種賽鴿的血統書,希望從中得到一些有用的規律。

  按一般分析血統書的習慣,我會比較重視每一代配對鴿子之間的血統異同,血統特性,血緣關係、種鴿自身有無賽績等等。

  這兩天在分析幾張血統書的時侯卻有意外收穫。有三張為97年北京于全新的三羽1000-1500公里冠軍鴿血統書,另外一張是美國強豪格林伍德取兩大基礎配對子代互配產生三大冠軍的血統書。

  按說這兩家並無關聯,卻剛好一先一後出現在同一本雜誌。按自己以往分析血統書的辦法,是找不出兩者的共同之處的。

  剛好採訪于全新的報導出現在雜誌的前半部分,在當時來講于全新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手,因為在前後十多天的時間裡連奪3個北京市1000-1500公里級別,鴿數從100-13000多羽不等的冠軍,而一時引起轟動。

  在採訪中鴿主總結作育賽鴿的關鍵點:

  1、重點使用1歲鴿育種,掌握住賽鴿的青春育種高峰期。

  2、育種鴿本身有的並無成績,但是育種鴿的祖父或父親母親,必須是冠軍鴿。

  3、其主血所涉及的冠軍鴿,多為大羽數長距離冠軍,這點和小規模賽事產生的冠軍,素質有很大不同,這一點對育種的成功作用很大。

  看過于全新的三羽冠軍血統書可以看到有兩羽冠軍鴿的母親都是一歲鴿,另外一羽母親兩歲鴿,可謂十分年輕。

  當在雜誌後半部分出現格林武德血統書的時候,剛開始除了發現兩大基礎配對後代間互相摻血滲透外並無新奇之處,在分析沒有進展之際突然靈光閃現:格林伍德的血統書裡竟如出一轍分別出現三組一歲種母直接產生三羽冠軍的狀況。

  驚喜之餘不由得想起之前在藏書裡看過巴克醫生整理的時間跨度從1898年至1956年抽查收集到的六十個歷屆冠軍鴿的調查表。

  為了驗證前面的判斷是否可靠,所以將資料取來重新過目。

  最後從60羽冠軍鴿的調查統計資料中得出,產生冠軍鴿的父母鴿1歲與1歲的交配數量最高達14對,其次是1歲與3歲配8對、1歲與2歲配5對、2歲與2歲配5對、2歲與3歲配5對。而且特別明顯的還有是父母鴿當年第一次配對產出的冠軍鴿占75%,當年的第一窩出的冠軍鴿占60%。

  另外資料還顯示種鴿是否本身為遠端鴿,這一點與一般人想的有較大出入,很多冠軍鴿的父母鴿都未飛過好成績,所以巴克醫生有一個觀點,他認為買種鴿時不一定要買獎鴿,可買獎鴿的同輩鴿或是子代,因為飛過長距離的成績鴿身體內部受到一定的損傷,第一代不見得能出好成績。

  綜上所述答案已然十分明顯,作育冠軍鴿,配對的種鴿雙方只要上代有良好的賽績則無需過度苛求種鴿本身有無成績,也不必太過糾結種鴿鴿齡太小,反而是要捉住育種高峰嚴謹地對待一歲種公或是一歲種母(特別是一歲母鴿)的第一次配對,以此來獲得優質遺傳,提升後代的品質以求突破。

1.jpg


2.jpg


3.jpg


4.jpg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