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句”教你如何賽鴿


版主:NSR-268835
1 頁 (共 1 頁) 1 篇文章

中信網

“老三篇”教你怎樣做人,“老三句”教你如何賽鴿。近來這句話不斷浮上腦海。

  毛主席著作繁如浩海,研究者從中抽出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俗稱“老三篇”。

  讀懂了“老三篇”,就讀懂了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就明白了如何為人做事。

  賽鴿理論同樣紛繁浩雜。種、養、訓,單拆哪個字也有成百上千篇觀點相左的文章。

  久經沙場的鴿人從中概括出三句話:500公里靠力氣,1000公里靠種氣,2000公里靠運氣。

  這三句話流傳鴿壇幾十年,可謂“老三句”。可惜的是,大多數人像當年學習“老三篇”那樣,僅是背誦而已,並無認真品味個中蘊味。

  其實,讀懂了這三句話,就讀懂了賽鴿真諦,就摸到了種養訓的砝碼,就找到瞭解決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方法。

  一、垃圾賽事短平快

  20多年前,當我們被率先進入大陸的臺灣人成功策反,變賽長為賽短,短平快發源地——臺灣卻正摒棄短平快而轉入難度更大的海翔。

  臺灣養鴿人多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鴿子下雨般歸來,有何樂趣?又如何看得出鴿子好壞?但地盤就這麼大,無奈之下,只好等距離反復賽,定格下來就成了多關賽。

  儘管如此,由於距離太近,仍然無法選擇種鴿。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怪圈:引進洋鴿——作出賽鴿——引進洋鴿……

  多年來臺灣在世界上扮演著最大買家角色,直到近些年被大陸所取代。為什麼中國大陸又成了洋鴿的最大買家?同樣因為賽制。試想如果中國一直按照自己的玩法延續下來,還需要購買洋鴿嗎?恐怕洋人還會引進我們的鴿子。

  為什麼短平快無法選擇種鴿?答案很簡單:距離太近。有人拿鴿子和人去比較,曰劉翔云云。

  須知兩者根本沒有可比性。

  因為鴿子根本不知道是在比賽,所以只是以感到舒適的速度飛翔,只有到了一定距離才能調動潛力,分出好壞。而人在100米上和42000米的比賽上同樣是極限拼搏。

  500公里靠力氣。短平快選出的僅是體力好的鴿子,但是作為種鴿,除了體力更重要的是智力、意志力、定向力、克惡氣候力、持續力等等,這些,短平快根本無法檢驗。

  某公棚500公里決賽,兩三分鐘報滿500名,1秒鐘將近落3羽,比一般的雨滴還要密集。

  可以說這是一群冠軍鴿,也可以說這是一群500名。因為這樣的冠軍與第500名並無質的區別,可笑的是,這樣的冠軍竟拍賣了十幾萬!如果賽距再延長200公里,冠軍鴿還名列前茅,才真正具有做種價值。

  短平快毫無意義,短平快是一場鬧劇,短平快並非世界潮流,我此前曾撰文三論短平快弊端,今天再大聲疾呼:摒棄垃圾賽事短平快!

  二、經典賽事長程賽


  1000公里靠種氣。1000公里比賽,這是最能體現鴿子本身價值和賽鴿意義的比賽,也是最能鑒別鴿子好壞的比賽。

  酷訓、用藥、強制家飛……一切短平快的手段都宣告無效,人為因素降到最低,成敗全在鴿子自身。

  1000公里的比賽,前500公里可能是豔陽天,後500公里極可能是陰雨天;前500公里可能是平川,後500公里極可能是山地;前500公里可能順風,後500公里極可能頂風……一切問題都靠鴿子自身能力解決,而鴿子自身能力如何,從中可以得到再清楚不過的檢驗。

  只有能力全面的鴿子才能回歸,才能優勝,才能奪冠,稍微差一點也不行,而這一點就決定了是否能成為種鴿。

  並不是所有的冠軍鴿都能做種,垃圾賽事的冠軍鴿只能是垃圾,而1000公里的冠軍鴿才具有做種價值,對這一點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我的鴿子近親繁育三十幾年,檢驗一羽鴿子能否近親做種,1000公里是答案,屢試不爽。

  如果你養鴿子達到10年以上,你可以回顧一下,用短平快鴿子做種,育出的鴿子是否越來越差?如果連續兩代用這樣的鴿子做種,其子代恐怕連5公里也飛不了。

  這就是近年中國普遍出現近距大面積失鴿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中國成為洋鴿最大買家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歐洲的比利時和荷蘭等賽鴿強國,短距賽開展的歷史比長距賽要長得多,但短距賽至今難登大雅之堂,屬小兒科之類,而長距賽卻多國齊賽,巴賽隆納更是成為百年經典,其中奧妙難道不發人深省?

  其實中國一浪高過一浪的洋鴿進口潮,湧進來的好鴿如鳳毛麟角,多數為洋垃圾。

  洋人並不傻,如比利時為出口更多鴿子創外匯,摸准中國人的心態,有意製造頒獎活動,一羽鴿子贏了一項比賽可以有門類繁多的獎盃;同樣的一次國家賽,各賽區冠軍都號稱國家冠軍……

  對這些所謂的冠軍鴿,洋人不屑一顧,甚至巴不得賣給中國人。而對真正的好鴿——巴賽隆納冠軍鴿,則毫不手軟,價格再高也悉數留下。

  杜絕洋鴿進口潮,打造中國人的品牌其實很簡單:摒棄短平快,大力開展1000公里賽事。

  三、輔助賽事超長程

  2000公里靠運氣,說的是超長程路途遙遠,意外情況太多。在過去超長程鼎盛時期,可以經常在雜誌上看到這樣的報導:某地養鴿者捕到一羽鴿子,翅膀蓋滿羽印,經查是某地放某地2000公里的鴿子。這羽鴿子當天已飛完800多公里,如不被人捕住,極有可能奪冠……

  山東某地是超長程鴿子必經之路,那裡有座高聳入雲的煙囪,每天都有超長程鴿子歇腳過夜,每天也都有鴿友冒生命危險上去捉鴿……

  可以斷言,這些鴿子已沖出戈壁險灘,征程過半,如果不遇意外,優勝無疑,可惜功虧一簣。

  超長程是中國特色的地區賽事,近年有再熱趨勢。無奈已元氣大傷,人鴿皆非,重振昔日雄風談何容易!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1000公里上更加現實。

  摒棄短平快,重點開展長程賽,輔助舉行超長程,這就是“老三句”對我們的忠告。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