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記憶:香港九龍寨城
第 1 頁 (共 1 頁) 2 篇文章
九龍寨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宋朝時代的官富場。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當局於畢架山上設九龍墩台,康熙廿一年(1682年)改為九龍汛。嘉慶五年(1810年),當局將原守佛堂門的炮台移往九龍汛旁。
香港島自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清政府於1847年擴建九龍汛為九龍寨,並將原駐守大鵬灣的大鵬營調動於此,與對岸的維多利亞城遙望對峙。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半島與新界成為殖民地,但在清朝外交官員據理力爭下,九龍寨城仍歸清朝駐軍管轄,成為位處英國殖民地的清朝外飛地。寨城是清朝官員辦公的地方,地位約等於現代的領事館。然而,英國人在1899年5月下令入侵寨城,趕走城內的清朝官員,其後寨城一度荒廢,幾乎無人居住。
無人管理
1941年至1945年,日軍在香港期間,為了擴建原名龍津河的啟德明渠,拆毀了全部城牆。二戰後,露宿者開始在九龍寨城聚居。
1947年時任寶安縣長的林子俠向外交部駐兩廣特派員郭德華建議恢復九龍城設治,並設民選鎮長,同時為承認港九為永久割讓地以向英國示好,在城內設「中華民國駐香港總領事館」,但遭港府拒絕。1947年12月2日,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郭德華與香港總督會談,重申中國管治九龍寨城主權。
12月5日,中國外交部重申未放棄九龍立場。同年底,在寶安縣政府支持下的「寶安縣九龍城居民福利會」成功抵抗香港政府入城整頓,此事更引起廣州市民發起反英示威,焚毀沙面的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的宋子文與英交涉,拒絕英人在寨城的權利,而廣東省寶安縣縣長王啟俊在1948年1月7日更與縣參議會議長等人親臨城寨巡視,宣示主權。
由於香港警察以至香港政府都無權進入,九龍寨城頓成罪惡溫床的貧民區,更有以「三不管地帶」(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來形容當地複雜的管轄問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批難民從華南地區湧入香港,並聚居於九龍城寨,香港政府最終完全撒手不理,城寨沉淪為三合會活躍地帶(當時香港警隊未設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俗稱O記),成為黃、賭、毒的溫床,最聞名的色情場所、賭檔、鴉片煙館、海洛英館、狗肉食堂等四處林立。1959年,城寨發生了一宗命案,中英兩國政府互相推卸處理刑事案件的責任。此外,由於香港政府當時並不承認中國醫生的資格,城寨成為了無牌牙醫及中醫診所和冒牌貨販賣點的集中地。
1973-1974年,香港政府派出逾3,000名警察強行進入城寨,剷除城寨內的黑社會勢力。城寨後來「絕地逢生」,鋼筋水泥房屋如雨後春筍般建成,非法擴建、僭建嚴重,街道狹窄如走廊。居民用水來自8條公家的水管或水井。1980年代初期,城寨的建築由於完全未經都市計畫,導致環境衛生惡劣,而罪案率遠比香港平均數字高得多。
由於九龍城寨是中國的領土,從原則上說是中國在香港境內的內飛地,因此該地設立了一個沒有實際權力的九龍城人民代表大會,意圖跟中國政府靠攏。雖然名義上有中共背景,不過實際上是自治組織,不受中共控制和支配,只是用以強調九龍城砦不是英國的殖民地範圍。
改建公園
主條目:九龍寨城公園
九龍寨城公園內的「南門懷古」,遺跡包括城寨城牆殘存的牆基、排水溝、城門石板通道和石板街、戰後樓宇地基,還有刻有「南門」和「九龍寨城」字樣的花崗岩石額。
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英國和中國政府皆發現城寨越來越難以忍受,儘管報導的罪案率有所下降。1984年12月,中英兩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處理香港問題,1987年兩國共同決定拆掉城寨,遷徙居民。
九龍城寨在1990年代清拆前,曾經讓藝人成龍拍攝電影《重案組》,並容許一群日本探索家以一星期時間描繪城寨地圖。1987年1月14日,英國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清拆城寨的協議,並於原址改建公園。
而公園將盡量保留城寨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有指九龍寨城在拆毀之前有33,000多名居民;以城寨面積0.026平方公裡推算,城寨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1,255,000人,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九龍寨城清拆工程於1994年4月完成,香港政府將原址改建為公園。原本計劃名為「九龍城寨公園」,因為其原稱「九龍寨城」早已完全失傳,但清拆期間得到老居民的指引,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一些遺跡發掘了出來,並揉合在公園的設計中或予以保存為展品,以供遊人欣賞。
整個發掘工作的最大收穫是兩塊於城寨南門(此乃城寨的正門)出土的花崗岩石額,它們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其他的遺跡還包括城寨城牆殘存的牆基、東南兩門的牆基、一條沿城寨內牆建築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
其餘的文物就有三座炮、石樑、對聯及柱礎等亦被一一保留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民眾為免石額被日軍破壞,將之拆下埋於城寨內泥土中。政府遂將公園改名為九龍寨城公園。
公園所謂將盡量保留城寨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只是保留了大量重新挖掘出來的清朝和宋朝遺物和建築。九龍城寨原為吸引世界的一面只在公園一小角有所簡介,九龍城寨的香港歷史消失於九龍寨城公園。
影響和文化描寫[編輯]
九龍城寨的建築、文化和社會現像為散見於世界各地的作品和記述。有Warehouse遊樂場、《攻殼機動隊》、《銀翼殺手》、《閃靈奪還屋》、《莎木II》、《師父·明白了》、《City of Darkness》、Vertical City建築概念。
Warehouse
位於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日進町一座名為Warehouse的室內遊樂場的設計布局仿照了九龍城寨,樓宇外圍標示「城寨Style」的骯髒甩色牆紙,入口大門標示「歡迎光臨」的繁體字,旁邊則有幾個塊海報的展示牌。內裡則重新建造殘舊不堪的街道與密密麻麻的建築物,設於一及二樓,不但設有破爛的舊式招牌,還有生鏽的捲閘和電梯門,廁所牆壁亦有剝落,加上配以廣東話的街市喧鬧背景音樂。場內設有1990年代的舊式遊戲機及扭蛋等不同遊樂設施。三樓至五樓的環境則回復「正常」,設有現代化網吧、漫畫店及按摩椅等。
香港島自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清政府於1847年擴建九龍汛為九龍寨,並將原駐守大鵬灣的大鵬營調動於此,與對岸的維多利亞城遙望對峙。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半島與新界成為殖民地,但在清朝外交官員據理力爭下,九龍寨城仍歸清朝駐軍管轄,成為位處英國殖民地的清朝外飛地。寨城是清朝官員辦公的地方,地位約等於現代的領事館。然而,英國人在1899年5月下令入侵寨城,趕走城內的清朝官員,其後寨城一度荒廢,幾乎無人居住。
無人管理
1941年至1945年,日軍在香港期間,為了擴建原名龍津河的啟德明渠,拆毀了全部城牆。二戰後,露宿者開始在九龍寨城聚居。
1947年時任寶安縣長的林子俠向外交部駐兩廣特派員郭德華建議恢復九龍城設治,並設民選鎮長,同時為承認港九為永久割讓地以向英國示好,在城內設「中華民國駐香港總領事館」,但遭港府拒絕。1947年12月2日,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郭德華與香港總督會談,重申中國管治九龍寨城主權。
12月5日,中國外交部重申未放棄九龍立場。同年底,在寶安縣政府支持下的「寶安縣九龍城居民福利會」成功抵抗香港政府入城整頓,此事更引起廣州市民發起反英示威,焚毀沙面的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的宋子文與英交涉,拒絕英人在寨城的權利,而廣東省寶安縣縣長王啟俊在1948年1月7日更與縣參議會議長等人親臨城寨巡視,宣示主權。
由於香港警察以至香港政府都無權進入,九龍寨城頓成罪惡溫床的貧民區,更有以「三不管地帶」(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來形容當地複雜的管轄問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批難民從華南地區湧入香港,並聚居於九龍城寨,香港政府最終完全撒手不理,城寨沉淪為三合會活躍地帶(當時香港警隊未設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俗稱O記),成為黃、賭、毒的溫床,最聞名的色情場所、賭檔、鴉片煙館、海洛英館、狗肉食堂等四處林立。1959年,城寨發生了一宗命案,中英兩國政府互相推卸處理刑事案件的責任。此外,由於香港政府當時並不承認中國醫生的資格,城寨成為了無牌牙醫及中醫診所和冒牌貨販賣點的集中地。
1973-1974年,香港政府派出逾3,000名警察強行進入城寨,剷除城寨內的黑社會勢力。城寨後來「絕地逢生」,鋼筋水泥房屋如雨後春筍般建成,非法擴建、僭建嚴重,街道狹窄如走廊。居民用水來自8條公家的水管或水井。1980年代初期,城寨的建築由於完全未經都市計畫,導致環境衛生惡劣,而罪案率遠比香港平均數字高得多。
由於九龍城寨是中國的領土,從原則上說是中國在香港境內的內飛地,因此該地設立了一個沒有實際權力的九龍城人民代表大會,意圖跟中國政府靠攏。雖然名義上有中共背景,不過實際上是自治組織,不受中共控制和支配,只是用以強調九龍城砦不是英國的殖民地範圍。
改建公園
主條目:九龍寨城公園
九龍寨城公園內的「南門懷古」,遺跡包括城寨城牆殘存的牆基、排水溝、城門石板通道和石板街、戰後樓宇地基,還有刻有「南門」和「九龍寨城」字樣的花崗岩石額。
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英國和中國政府皆發現城寨越來越難以忍受,儘管報導的罪案率有所下降。1984年12月,中英兩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處理香港問題,1987年兩國共同決定拆掉城寨,遷徙居民。
九龍城寨在1990年代清拆前,曾經讓藝人成龍拍攝電影《重案組》,並容許一群日本探索家以一星期時間描繪城寨地圖。1987年1月14日,英國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清拆城寨的協議,並於原址改建公園。
而公園將盡量保留城寨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有指九龍寨城在拆毀之前有33,000多名居民;以城寨面積0.026平方公裡推算,城寨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1,255,000人,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九龍寨城清拆工程於1994年4月完成,香港政府將原址改建為公園。原本計劃名為「九龍城寨公園」,因為其原稱「九龍寨城」早已完全失傳,但清拆期間得到老居民的指引,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一些遺跡發掘了出來,並揉合在公園的設計中或予以保存為展品,以供遊人欣賞。
整個發掘工作的最大收穫是兩塊於城寨南門(此乃城寨的正門)出土的花崗岩石額,它們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其他的遺跡還包括城寨城牆殘存的牆基、東南兩門的牆基、一條沿城寨內牆建築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
其餘的文物就有三座炮、石樑、對聯及柱礎等亦被一一保留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民眾為免石額被日軍破壞,將之拆下埋於城寨內泥土中。政府遂將公園改名為九龍寨城公園。
公園所謂將盡量保留城寨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只是保留了大量重新挖掘出來的清朝和宋朝遺物和建築。九龍城寨原為吸引世界的一面只在公園一小角有所簡介,九龍城寨的香港歷史消失於九龍寨城公園。
影響和文化描寫[編輯]
九龍城寨的建築、文化和社會現像為散見於世界各地的作品和記述。有Warehouse遊樂場、《攻殼機動隊》、《銀翼殺手》、《閃靈奪還屋》、《莎木II》、《師父·明白了》、《City of Darkness》、Vertical City建築概念。
Warehouse
位於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日進町一座名為Warehouse的室內遊樂場的設計布局仿照了九龍城寨,樓宇外圍標示「城寨Style」的骯髒甩色牆紙,入口大門標示「歡迎光臨」的繁體字,旁邊則有幾個塊海報的展示牌。內裡則重新建造殘舊不堪的街道與密密麻麻的建築物,設於一及二樓,不但設有破爛的舊式招牌,還有生鏽的捲閘和電梯門,廁所牆壁亦有剝落,加上配以廣東話的街市喧鬧背景音樂。場內設有1990年代的舊式遊戲機及扭蛋等不同遊樂設施。三樓至五樓的環境則回復「正常」,設有現代化網吧、漫畫店及按摩椅等。